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茅台缘何“轻薄”自己

茅台缘何“轻薄”自己

据媒体报道,茅台“内贵外贱”,对此茅台的解释是,低价是为了开拓国际市场。

当前,500毫升53度的飞天茅台在国内的零售价已经飙至1200元人民币,且还在涨。而在北美市场,茅台仅售价六七百元人民币,在日本、越南等地,更是低至300元人民币。

茅台在国内是“抢手货”,但在国外却变成了“地摊货”;在国内是身份的象征,在国外有个身份证就能买到;在国内还是沃尔沃,在国外就变成了吉利。显然,这里面是存在问题的。诚然,国内价格高,有各种环节加价的因素,但不是问题的要害。

外国人不爱喝白酒,文化有别,加之定价权、话语权等都没有掌握,因此,茅台“出海”,拓展的也只是各种低端市场,只能说是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这价格自然是高不到哪儿去。言必称“国际眼光、国际战略”,有时会把自己也误导了。茅台的价值在国内,不在全球,因此花大力气去开拓国际市场,有点拿着自己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相比。

茅台在国内提出“身份说”,意欲将自己定位于奢侈品,如同那些洋酒,走高端路线。但与此同时,拓展国际市场的策略却是从“低价”着手,不自觉地将自己贴上了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标签。有时候,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难改变的,一开始就是高打“低价牌”,以后想改也不容易。吉利是没有办法,不打“低价牌”没别的竞争优势,而茅台有这种文化和资源的稀缺性特点,却不将自己设计成高端产品的形象,就有点可笑了。

另一方面,国外茅台卖出“白菜价”,用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即供求决定价格,我们就可知道是出口过度了。茅台进出口公司经理杜延秋以美国市场为例说,前几年,茅台只卖1000多箱,而在2010年,茅台在美国销售30吨约8000箱。一般来说,进军国际市场是因为国内市场已经满足不了自己扩张的步伐,是因为产品的普适性,比如汽车、钢铁、电器,全世界都在使用。而茅台一方面国内市场远远谈不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白酒是一种地域文化产品,国际市场未见得接受。

国内吃紧,却同时紧着国外吃。茅台的这种情况,在若干个月前的成品油身上也曾目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海关总署于去年5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3月成品油的出口量为264万吨,同比上扬了70%以上。一方面以低于国内成品油税前价10%的价格向海外出口,另一方面又在国内谋求成品油提价。国内市场存在缺口,却还着急拓展国际市场,人为地造成国内市场上的茅台更加紧俏,也为国内价格飞涨提供了口实。从这一点上理解,倒也可以解释这种“内贵外贱”的不合理现象。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1/0127/11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