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比免费更重要的是合理

比免费更重要的是合理

财政部、文化部昨日发文表示,在今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将向公众免费开放。收费的事情太多了,涨价的事情也是接踵,因此,碰上免费的事情,公众自然很高兴。感谢国家!

事实上,在此之前,各地已经陆续实行图书馆等向公众免费开放,北京早在2008年就将42家博物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免费。已经面对所有读者免费的杭州图书馆,在前不久还因为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引发赞誉。因为,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具有比较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免费起来合情合理。这种免费不仅是为公众谋福利,图书馆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本身就有着较强的正外部性,个人受益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受益。

免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就要产生“流量爆炸”。此前,很多地方的博物馆在宣布实行免费之后,参观人数暴增,有的甚至超过往日接待量的10倍以上。因此,免费的政策遭遇管理的难题。中国人多,什么都是粥少僧多,国情如此,免费之后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不是“一免了之”,而是如何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从而避免塞车的现象。

人嘛,总是得陇望蜀,博物馆免费了,就期盼着图书馆什么时候也能免费,如今图书馆等如愿免费,则不禁念叨着其他那些具有公共属性的场所能够接力免费,比如世界文化遗产。说实话,我们希望“这个可以有”,但现实情况却是“这个真没有”。在市场化的思维下,这些文化遗产有着市场名称,叫做“景点”。我们也习惯了,景点就是收费的,只不过如今景点的价格实在蹿得太高,大家很生气。

免费与否,不是关键问题,如何厘清一件产品的公共属性,才是关键所在。不仅包括已经贵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还有这寺那庙,这个园子那个府邸,同样都是公共的,面向全社会的,而不是成为所属部门的摇钱树。他们即使做不到免费,也应是低价的,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作为民族和文化的物质象征,而不是异化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免费即意味着由国家财政买单,但国家财政不是印钞机,不能打包一切。很多本应是公共产品却变成部门产品的场所,是机制出了问题,很多这样的场所一边伸手向国家财政要钱,一边伸手向公众收门票,自己倒成为了极其舒服的“肥水衙门”。对于这些场所而言,低价非不可能,而是不想。

免费,好归好,毕竟是锦上添花,如果在更多的范畴里,无须免费,只需低价,效果更佳。比如各种各样的景点,比如各种兼具科普和娱乐的科技馆。如果再扯远一点,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能不能也合理一些呢?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1/0211/11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