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别总指着“3·15”算总账

别总指着“3·15”算总账

年年指着“3·15”吐气扬眉,说明这日子有多重要。只有平常日子里消费者维权的境遇越冷,才衬托出“3·15”这个日子的热度。“3·15”维权“井喷”,企业不淡定,消费者同样也不淡定。“3·16”呢?

出于对不法厂商的愤慨,消费者希望有“3·15”这样一个日子以示震慑,好让企业心中有所忌惮。可这样的一个情绪却变得越来越让人纠结。难道消费者的权益诉求就只能在“3·15”这个节点通过媒体的关注而得到伸张吗?难道这一天的大快人心就足以慰藉过去一年的种种不快?对于厂商,这固然是个比较“忌惮”的日子,但对于消费者,难道就是一个“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日子,消费起来自此就是河清海晏?如果不是,年复一年的“3·15”除了“算总账”之外,应该致力于制度建设上的“打补丁”。

“3·15”情结有成为“青天情结”的趋势,甚至是危险,因为这将是无力的。人们总是对于包青天、海青天等清官充满憧憬,然而将全部希望寄托于“青天”出现实则是个悲哀。人不如制度可靠,这不用多说。同样,如果只是为了在“3·15”看哪些企业被拎了出来“游街示众”,那便是我们自己把“3·15”想得狭隘了。“3·15”不是公审大会,而是一种需要促成的自觉精神,消费者权益理应高于一切,而不是在某一天。每年的“3·15”,各地工商部门牵头主办的主题宣传活动声势越来越浩大,反而让“3·15”愈加节日化,仿佛只要在“3·15”大有作为,其他日子的少作为、不作为就变得无所谓了。

我们不希望看到“3·15”异化成一个安抚弱者的节日。在《战国策》中,有一个“天子之怒VS布衣之怒”的故事:秦王对安陵君派出的使臣唐雎示威:“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毫不示弱,问秦王知不知道布衣之怒,秦王轻蔑道,不过是急了哭天抹泪地用头撞地。唐雎挺剑而起曰:“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秦王最后服软。这是一个很让人提气的弱者博弈强者的故事。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却很少有厂商能够在消费者的“布衣之怒”下战战兢兢,或许他们跟秦王的想法一样,不过是用头撞地而已。

为什么呢?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前者无疑处于强势,后者则居于弱势,因为在消费者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在与厂商的维权斗争中注定以失意居多。“顾客是上帝”,这句话多少年来一直就是“知易行难”。因此,尽管消费者有的是愤怒和眼泪,但做不到有的放矢,所以也就打不到“七寸”。因此,行政部门、监管部门,所要做的是让这种维权成本很低,维权准星很高,而用不着在“3·15”的时候再集中爆发。

何时天天都是“3·15”,大佑天下消费者俱欢颜,这大概是每个中国消费者心中的“我有一个梦想”。它何时到来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它一定要到来。历经种种艰辛之后,斯嘉丽说过,无论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新的一天,总是存在着希望。当特别变成了平凡,平凡也就变成了特别。当“3·15”和“3·16”一样平凡时,这才是特别之处。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1/0315/11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