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不愿消费只因后顾之忧太多
不愿消费只因后顾之忧太多
央行昨日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居民的消费意愿降至1999年以来的最低。在全国50个城市的2万户城镇居民中,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倾向于储蓄和投资的分别占到41.6%和44.2%。而根据稍早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1-2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去年12月回落3.3个百分点。消费意愿和实际消费双双走低。
“两会”期间,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今年就要出台内贸的“十二五”规划,要让储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而据媒体报道,商务部拟出台的内贸“十二五”规划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5年要达到30多万亿,而2010年的这个数字为15.7万亿,也就是5年时间要翻倍。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提振消费意愿和信心,毫无疑问将是决定内贸“十二五”目标的胜负手。
一般来说,在通胀预期下,钱是存不住的。须知道,现在是负利率时期,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且预计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期,因此把钱存起来是不明智的。要么去投资,要么去消费,没有人会眼睁睁看着钱躺在银行里一天天贬值。然而,央行的这项调查却指出有41.6%的人宁愿选择这样做。对此我们大概也能分析出原因,不愿贬值也没办法,想投资也没个好去处。房子、黄金的门槛太高,股票、基金从去年就是高风险,缩水的速度比贬值的速度要更快。因此,钱也只能放在银行里。这就随即带来一个问题:随着财产性收入的贬值,消费的欲望就更低了。
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不是没钱花,而是有钱不敢花,更甚者是有钱不会花。 一方面,消费被置于很重要的战略位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增长态势;一方面,消费意愿始终在低水平徘徊,消费增长始终温吞,而不是畅快。因此,扩大消费,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势必是“十二五”期间的重中之重。正如陈德铭所说,我国内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大家有钱花得好,有钱花得安全,有钱更敢花。
在如何扩大消费方面,很多专家支招挖掘新的消费业态和增长点,比如文化、旅游和养老、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消费;比如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农民进城;比如不断完善消费维权的法律体系。这些都没有错,但都是靠增量推动。而事实上,广大居民当前不想消费的原因,或者在于收入不稳定,或者在于支出不确定,或者在于想消费却没有信贷方面的相关配套,所以消费意愿走低。
事实上,居民消费意愿走低也是在一个低水平的参照系上,也就是说,在本来就低的消费率水平基础上的走低。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9年,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7.7%,消费率却由61.4%下降到48%,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5.3%下降到35.1%。中国社科院去年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相对于世界60%-70%的消费率水平,中国的消费率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
因此,我们拯救居民持续走低的消费意愿,不能仅仅只是纵向比较,而是应该逐渐着眼于横向比较。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价格水平相对于多数家庭而言显得过高,也就不得不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这种长时间存在的心理消费压力,导致了居民更爱储蓄,而不是消费。因此,对于提高消费率最给力的措施,就是化解居民支出上的不确定。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1/0317/114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