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爱国菜”只是好听而已
“爱国菜”只是好听而已
这两天,一些地方蔬菜滞销,商务部已经要求各地有关政府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千方百计缓解卖菜难”。
组织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蔬菜,优先销售那些滞销蔬菜,是这两天频繁见诸报端、屏幕解决蔬菜滞销的方法。比如在央视新闻频道的画面里,一位当地官员表示,已经要求大型超市在田间地头什么价收的,就在超市卖什么价。末了,这位官员还补充道,超市还会加快购货力度。
另据媒体报道,北京物美集团相关人士表示,近期对山东、河南等地的滞销蔬菜增大采购量,并且力争把价格压下来,实行价格“平进平出”,售价只包括采购价、蔬菜的运输费、损耗等成本费用,如某菜品采购价3角,成本2角,超市就按5角出售,不多加价。
我们的企业总是识大体、顾大局的,CPI有了难处就坚决拥护发改委的“约谈”,蔬菜出现滞销就大力采购“爱国菜”,力求使菜农的损失降至最低。不过,这里想指出的是,这不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只属于觉悟。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企业的觉悟让人钦佩,但不能总是指望企业的觉悟。事实上企业的觉悟也只能是暂时的,并且是有限的。因此,动员企业的觉悟,最多只是权宜之计,是个短效机制,而我们需要的则是一个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靠的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说起此次蔬菜滞销,专家们给出了几种观点:由于“大小年”的因素而导致今年蔬菜供应大增;气候异常使得南北方蔬菜扎堆上市,市场饱和;甚至是核辐射的谣言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市场的原因很多,但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结果。出现紧张了,无论是供不应求还是供大于求,要么动员菜农大量种菜,要么动员超市大量买菜,这些应激和应急式的措施虽然很热闹,也很抢眼,却也只是“补救”。
供求此消彼长,价格高峰低谷,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不假,但粮食、蔬菜事关国计民生,不能放任市场波动,因为人总是要吃饭的。因此,农民种粮种菜的积极性需要由政府来保障,这种保障,不是说遇到滞销等困难时,政府出手驰援,这只是小保障。事实上,就算超市们开足马力将滞销的蔬菜全部拉回来卖,解决的也只能是蔬菜没有烂到地里,不能解决价贱的问题。我们期待的政府保障,工作都是提前的,体现在平时和镜头之外的,比如对于菜价的保险机制,保费由财政补贴;比如供求信息的真正沟通,信息不对称的代价就是“赌菜”;比如对于“最后一公里”把控,甚至建立起“蔬菜应急储备”这样的冷藏库。
人们常说,一场足球赛下来,最好的裁判就是让人们感觉不到其的存在。我们也可以说,最好的公共服务不在危机后的热闹补救场面,而是之前的预防措施。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1/0426/117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