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民众和专家咋就这么拧呢?

民众和专家咋就这么拧呢?

4000或5000,对于股市是不大指望了,但对于个税免征额,老百姓还是心存一丝希望的。这是有民意支撑的。来自中国人大网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7日,已经提交的个税修正意见超过22万条,创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虽然不至于22万条都是要求调高个税免征额的,但比对网上的民意,至少不会偏差太多。

不过,专家认为不妥。日前,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专家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意见。据媒体报道,多数专家提出,草案关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为3000元的规定已经超出了合理比例,不宜再提高。

一个词,满拧。

民意希望个税免征额高一些,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谁不希望自己兜里的钱再多点。看得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国家的财政利益自然想得淡些。而专家更高屋建瓴些,能跳出柴米油盐酱醋茶来证明民意的“狭隘和不成熟”。只是,讨论一个事情,会有很多声音,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利益。专家也应如此,又不是一个老师教的,观点如何能齐刷刷地一致呢。但在个税免征额这个事情上,专家更像是一个老师教的。民意说着一套,专家说着另一套,这很有趣。

专家们的理由很多,比如3000元的免征额扣除比例已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也高于当前的物价涨幅水平,而且加上“三险一金”扣除的实际免征额已经很高了。同时,网上提意见的人不能认为就代表了所有工薪所得税人的意见。其实,如果不想调高,理由还是有很多的,但也都是能反驳的。个税免征额多少合适,从去年一直讨论至今年,高的理由和不高的理由两边都已经说得很充分了,一边是可能累及地方财政收入,一边是增加收入从而释放消费力,其他的理由都是为其做注脚,而谈不上新鲜。到现在,只是一个下决心的过程,更看重哪个而已。

个税的范畴太大了,要讨论的东西也足够多,免征额只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块。核心的问题就只一个:让利。不能说,一到争利的时候就想着中国国情,一到让利的时候就想着国际标准。

诚然,发达国家个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大,而我国目前只占到6%左右,比例很低。这常常被拿来佐证免征额标准不能再提高了,换言之,离“国际标准”越来越远了。不过,发达国家是以个税这样的直接税为主,而我国是以增值税这样的间接税为主,人家个税征的多是因为吃个馒头不用上税,而我们本来就在间接税上占了大头,如果个税还要做大做强,着眼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法律之所以要征求民意,就是在于避免法律的“精英化”,精英虽看得长远,随之而来的就是有些“不接地气”,因此需要经过民意这一关加以补充完善。一个好的法律,必然要经历“从精英到群众再回到精英”的过程。这其中,从“群众”那边回来的草案不是交由“精英”来否决的,而是用来吸纳的。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1/0519/11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