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李娜的胜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娜的胜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寸秒寸金、只谈大事的新闻联播给了将近3分钟的报道,足以解释李娜夺得法网大满贯的意义。

有人说这是对“举国体制”的胜利。从表面上看,这是个很显而易见的事实,因为李娜的大满贯冠军是在“单飞”之后取得的。

举国体制和个人“单飞”不应彼此对立。非此即彼,是美式文化的逻辑,“9·11”后布什政府那句“要么是美国的敌人,要么是美国的朋友”让世人印象深刻。如果不是非此即彼,那是什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中国文化的逻辑,看看太极图里的阴阳就明白了。我们看到了李娜“单飞”之后的成功,但同时也须看到,李娜“单飞”之前的积淀是由举国体制赋予的,成功的起点源于举国体制。很简单,李娜踏上网球之路,就是幼时体校教练慧眼将其从羽毛球选手中选拔出的。因此,李娜的胜利,是包容的胜利,是个性的胜利,是体育机制创新的胜利,而不是反体制的胜利。

李娜的成功,再次验证了“赢家通吃”的道理,这也是竞技体育的侥幸和残酷之处。“单飞”之初,李娜以及其他三位球员的成绩一度往下掉。一位体育总局的高官对此表示,“从目前来看,金花们单飞之后的表现并不理想。至少我个人认为,单飞目前不适合继续推广”。

有意思的是,李娜的夺冠,也让国际乒联急忙撰文,称李娜法网半决赛的收视率没有此前世乒赛男单决赛(2700万人观看)的收视率高。这话显然是说早了,隔了一天,李娜法网决赛的收视率就有上亿人在观看。乒乓虽然贵为国球,但影响力显然无法和网球同日而语。

另据媒体报道,中国羽毛球总教练李永波说,李娜毕竟还不是奥运冠军,大满贯只是一项比赛而已,也不算世界锦标赛。虽然网球是一项在欧美高度职业化的传统项目,李娜取得了突破,但她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去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李教练的这番话可以有多种解读,但确实无心之中道出了一个事实:乒羽的影响力只在奥运,以至于以为运动的全部精彩都在奥运。事实上,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区别就在于,谁在万众瞩目的世界运动中拔得头筹。足球、篮球、网球、F1、高尔夫,这是展示国家形象的最佳舞台。

于是,李娜也成为中国的新名片,一个谈吐风趣、说着流利英文、胸前刺有文身的女性运动员,代表着中国日益开放的形象。李娜在球场内外对外国媒体、观众的征服,在一定程度上比国家形象片要更给力。不言必称“感谢国家”的中国运动员,却让这个国家得到更多的感谢。

离开了体制的东西,未见得就给予体制反讽。李娜的胜利,对于网球的推动,比网管中心更加有效。李娜的胜利,让网管中心在国内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网球如此,大学何尝不是呢?比如,让南科大在教育体制外“单飞”,教育部难道一定就是零和博弈中的失败者吗?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1/0607/12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