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故宫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故宫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为宫城的故宫有4座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里面大大小小的门则更是无数,渐次推开的是彼时天朝上国的威严。门,是故宫的气势,也是故宫的神韵,但这只是看得见的门,木制的门,而一扇扇看不见的门,则将故宫一步步推向泥沼。

自1972年的“水门事件”以来,丑闻就被冠之以“××门”。有人算了,从那个小蟊贼算起,故宫已经攒够10个门了,涉及管理不善、指鹿为马、公物私分、隐瞒不报、中饱私囊等,这还是在帘幕重重的情况下被曝光出来的。还有多少门在等待推开,公众很忐忑,故宫很淡定。

不怕门多,就怕无动于衷。门越来越多,故宫的回应也越来越稀薄和懒散,全无大敌当前的紧张和不安。或许在故宫的管理者看来,这些都只是“小门”,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大事,毕竟没把清明上河图弄坏了,也没把四库全书当福利给员工发了。至于有媒体怀疑自己的专业性,正规科班出身的员工不到一半,那又怎样?毕竟我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至于文化,那不也是一门生意吗?

故宫太封闭了,以至于自给自足起来。红十字会也封闭,但其也渴望公众的捐款,至少在汹汹民意面前,也得搞出一个捐赠信息平台来。故宫则没这个必要,其不仅可以吃财政饭,同时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稀缺价值的金矿,虽然每天被公众白眼不好受,但实实在在地不用看公众脸色吃饭。骂就骂吧,你再骂故宫也就一个,独此一份;骂的再凶,也是游客如织,财源滚滚。故宫再蒙尘,再蒙羞,只要“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与那个住着皇帝的紫禁城相比,故宫只是管不着外面的人了,但外面的人,依然还是管不着故宫。“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故宫的大门一入,恐怕就是更加深邃的太平洋了。掏钱进来走马观花欢迎,想要连账本一块儿看,那回答就只能是“君住北海,寡人住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故宫,算不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算不算是一座巨大的迷宫?我们只是看得见他的骨架,但是读不懂他的心思。他双手交叉,护于胸前,拒人于千里之外,戒备地审视着任何批评质疑的声音,在想你是哪个单位的,在替谁说话。不管是几重门,虽然被推开了,但是进不去,几声聒噪之后,门又轻轻地合上了。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显然只是给游客看的。

故宫需要旧貌换新颜,需要开放,需要放下大员的心态,也需要摆脱商人的浅见,将自己做成一个文化地标,而不仅仅只是旅游地标。我们知道这很难,历史的包袱,现实的掣肘,但是难就可以趴窝吗?什么时候,故宫也可以像“台北故宫”,制作出《花气熏人帖》那样的宣传片呢?取悦公众,取悦文化,而不是向生意献媚,向门致敬。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1/0819/12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