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推荐 “二孩”才刚来,第二轮下岗潮就要来了吗?
“二孩”才刚来,第二轮下岗潮就要来了吗?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人大老博士论坛称,劳动市场信号已经失真了,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对于研究者没有用,“那个指标根本没有敏感性”。其表示,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 一些大学生毕业在找工作时总是觉得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些企业又总觉得岗位根本没人来应聘。
下岗潮又要来了吗?
今年以来,受股市一直不景气,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很多企业倒闭,一些外企撤出中国市场,让很大一部分人失业或下岗。而目前的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曾湘泉表示,受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要面临下岗的问题。屋露偏逢连夜雨,不少外资企业也要集体跑路了。据统计,中国有4500万人的就业机会是来自外企,如果算上间接为这些外资企业提供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外企提供的就业机会数以亿计。在外资撤离、外需崩塌的处境下,中国面临着制造业倒闭潮和失业潮双面夹击的局面,中国人迎来改开后第三次命运大转折。
中国即将出现的第二轮下岗潮,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特别是80后的就业主力人群。有网友戏称心酸苦逼的80后:
我们这一代是很有意思的一代,经历本身独苗的一代,经历改革开放的一代,经历大学生毕业不再分配工作的一代,经历没房没车就结不上婚的一代,经历劳动力短缺放开政策鼓励生二胎的一代,经历即将来临的第二轮下岗潮的一代......这半生的经历就足以写本小说了。
其实,我们也不必如此恐慌,就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下岗潮”惨状是基本不可能再现的。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能为失业者带来大量的新的工作机会。所以,我们要坚定对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信心,从思想上、行动上最好迎接第二轮“下岗潮”的准备。
90年代的下岗潮是咋回事?
上世纪90年代下岗潮是很多老一辈的梦魇。很多文章叙述当年艰辛,一些下岗者失去收入来源,到菜场逡巡徘徊,收摊时偷拾菜叶。1999年黄宏在春晚喊了一句“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被舆论狂批。
从市场环境看,1990年代又是改革开放后的黄金时代。大量国企改制,私营企业崛起。公务员辞职下海,富人跑海南,穷人跑深圳,做生意当老板流行一时。开矿、挖煤、跑外贸、房地产、办工厂,当下很多传统企业家都是起家于此。互联网行业也发轫于1990年代后期。
从下岗潮走出来者,绝大多数人都过得更好。伤痛的记忆是刻骨的,很多人不愿回顾。他们不愿承认,国企改制和下岗潮是后来经济起飞的基础。“国退民进”的改革红利一直维持到现在,私企发达的地区就业相对容易。
职工的权益别忘了
“第一轮下岗潮”到来时,由于此前无先例,又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加上当时国家经济本就非常困难,面对众多下岗工人及其困难家庭,政府和企业均表现得无能为力。如果曾所长所说的“第二轮下岗潮”不可避免,除去职工最基本的“三险一金”必须切实落实外,还应该做的就是再就业培训。争取做到这边下岗、那边上岗——下岗即转岗,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下岗即失业现象。
当然,如果面临大量职工下岗的企业,本身就会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对可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虽然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政府也不能袖手旁观,同样有责任和义务给予一定的再就业培训资金补助。也就是说,对于那些面临下岗的职工,由政府和企业合作,根据劳务市场需求预测及职工再就业意向,抓好、抓实各类技能培训。给下岗职工增加现就业所必须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是对职工权益实实在在的保护以及人文关怀。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称“第二轮下岗潮”是杞人忧天,国企重组并不意味着很多人要下岗。
重组是为了更好发展,是祛除国企身上的诸多诟病。重组之后的国企只会更精神,更市场,更活力,而不会是更萎靡,更萧条,更赔本。重组之后,国企会焕发新的活力,恰恰是增加就业岗位的途径。企业发展好了,就需要加大生产,加大生产就会创造更多岗位。只不过是形态的变化而已,多劳多得是必然的,能者上庸者下也是必然的。
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下岗,本是市场经济里的常态现象;有下岗,也就有再就业,只要下岗人数不超过社会正常的吸纳能力,下岗其实并不是多么可怕。事实上,在过去一些年里,下岗也是常有的事儿,只是,“下岗潮”并不多。
媒体上只言片语的报道,并未能呈现曾湘泉这一观点的原原本本,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他所预见的这波“潮”会有多高、多久以及又具有多大的破坏性,但“第二轮下岗潮”这几个字眼,已经足以触动甚或刺痛当下人们的内心。
这里必须要说的是,综合媒体和公众对于近期就业形势的关注和看法,可以用“形势不容乐观”来形容。可是,就业毕竟是民生之本,在经济下行压力中,当就业不足、创业艰难等问题已经显现,困难想得充分一点、严重一点,也并不为过。当然也是希望促动相关部门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解决“民生之本”。
就在上个月底,人社部面对记者有关“前段时间企业大规模裁员潮”的提问时,回应称“总的来看,涉及范围不大,人员分流平稳,未发现普遍性的裁员潮”。
应该说,人社部否认有“裁员潮”,这结果让人欣慰,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曾湘泉没过几天就预言“准备迎接第二次下岗潮”。如果说人社部说的是现在,曾湘泉则说的是未来,二者并不矛盾,但关键在于,作为专业研究者,曾湘泉的贡献不在于“预警”,而在于道出了一个关系重大的实情——
曾湘泉认为,劳动市场信号已经失真了,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对于研究者没有用”。如果他所言不虚,那么,即便对于外行来说,也不难想象,劳动市场信号失真,意味着什么?
目前,我们对于就业和经济下行有大体上的正确判断,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但就业的真正形势可能并不为决策层所掌握和了解,这才是很大的问题。
曾湘泉“第二次下岗潮”的言论固然能够引起最大程度的共鸣,但“劳动市场信号已经失真了”其实才是分量最重的一句话。显然,决策者尤其要听到,基于登记失业率等相关统计数据做出的决策需要更加审慎。
北京商报综合中国网、网易新闻、搜狐财经、中国青年网、凤凰财经报道。
责任编辑:郭丹丹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5/1109/12656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