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北京服务”可以师法香港

“北京服务”可以师法香港

昨天,第15届京港洽谈会在京举行,多年下来,京港两地密切合作已成路径。北京和香港同为国际型大城市,在生活水平、人文环境、产业形态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因而便于资金、人才在两城之间的流动。另一方面,香港有其“先富起来”的经验和优势,而北京的历史气场,以及发展的势头和活力,使得京港两地彼此取经,各有借重,各有裨益。

多少年前,当我们看到香港时,无不对其现代化的设施、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称羡不已。不过,白驹过隙,北京当前的现代化设施基本上已不输于人,这一点,看看北京的窗口——首都国际机场3号楼的宏大就可一目了然。只是,硬件容易复制,也容易赶超,但是服务水平这样的软件环境塑造却需要下大气力,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硬件建设可以是“拿来主义”,在内资和外资的推动下就可以迅速见效。而服务水平的提高只能是内生的发展,是最考验一个城市智慧和能力的地方。

北京在去年将自己的发展定位为世界城市,并提出要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这两个品牌,这既是根据北京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所量身打造的目标,同时也是北京向自己提出的艰难挑战。在这路漫漫上下而求索的路程中,与北京有着密切合作的香港应该有很多东西值得北京借鉴,尤其是服务领域,因为香港优势的精髓就在于管理和服务。服务产业其实就是一个贩卖脑袋里知识的产业,对于资金、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要求不是很高,这一点与制造业构成很大的不同,其所依赖的主要是人才和市场空间,这是香港之所以能够在服务业方面胜出的重要原因。

正如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寿全所说,“北京和香港,一个是内地最大的服务业中心城市,一个是著名的国际服务业之都。京港两地在现代服务业上的合作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我们相信,北京和香港今后将会在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物流业等方面会有更加广泛的合作。而这样的一个合作契机,除了市场的共赢,北京如果在做大服务业规模之外,能够在服务业的精细化方面取得更大进步,则无疑是更值得欣喜的。我们看到北京在这方面的努力和脚步,比如在轨道交通方面,北京完全可以自己包揽下来,但是北京的4号线地铁由港铁承建和管理,既达到了引资的目的,同时还可借鉴香港轨道交通运营、养护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创新提高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经有语:“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也想说,所谓世界城市,非谓有高楼大厦之谓也,有贴心服务之谓也。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1/1021/12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