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保增长”不能绝对化
“保增长”不能绝对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定调引人关注。制造业PMI指数跌到“不景气区”,存款准备金率三年来首次下调,CPI连续回落,都使得“保增长”预期增强。
今年的经济增长虽然一直是在有意识的调控中放缓,但是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太低,仍然是高增长,至少也是较快增长。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明年的经济增长如果按照现在的惯性,势必是增长乏力。
尽管如此,我们仍没有听到一个有关“保增长”的明确声音,因为担心好不容易才有所降温的通胀再次反弹。自去年开始,这一轮通胀给中国经济施加了很大压力,造成了诸多的失衡,长期的负利率至今仍没有得到纠正。可以说,通胀的病还没有好利索,稍不注意就可能再次病重。更重要的是,2009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宽松”所导致的一系列副作用让我们心有余悸,因此,如果2012年要“保增长”,究竟应该是怎样一个增长呢?
现在,向来是中国重要出口市场的欧美国家正在忙着“反凯恩斯主义”。本来在这个经济低迷时期应该是扩大财政支出,逆向操作,但是现在却纷纷政策紧缩。昨日,意大利新总理蒙蒂公布了300亿欧元(合403亿美元)的财政紧缩方案,自己也决定放弃工资,希望与国民共赴时艰。在此之前,英国、西班牙等国家也在咬牙紧缩。美国虽然有美元,但也不敢对“减赤”掉以轻心,QE3不敢再轻易推出。因此,紧缩带来的全球需求不足对我们的直接影响就是出口趋弱,考虑到在经济低迷时期往往高涨的贸易保护,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贸易比较难做文章。
这样又回到了一个中国经济的老问题,在“保增长”中,投资与消费孰轻孰重?从中国经济一直以来的政府投资驱动增长模式来看,投资显然更受青睐,而且也是轻车熟路。中国政府是个全能型的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强劲,调动资源和资金的能力非常强,并且能够将一部分财政赤字通过超发货币的方式予以“货币化”,然而,即使这样,再来一个4万亿的救市计划绝非可能。有限的投资,我们希望不要再是急匆匆地扔下去。2009年是“铁公基”,造就了国有企业的“大跃进”,这次我们希望能够更多惠及中小企业和个人。尽管我们看到,政府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想了很多的方法,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但更多的是着眼于如何在既有的收入水平上撬动消费,而不是大力提高收入水平。一方面,减税是真金白银的;另一方面,企业和个人还是感到税负较重。因此,新一轮的投资如果上马,虽然基础设施想必仍然是大头,但是希望可以在人力资本上多倾斜一点。
不平衡的复苏要比平衡的衰退好。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不平衡是有度的,而不是一边倒的,不能在“保增长”的急迫中,对于通胀,对于调结构,对于消费,对于“纯民生”投入等等,就又变得靠边站了,等待下一个经济周期再解决。这样,经济转型的难度将更大了。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1/1206/132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