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改革需要“中流击楫”
改革需要“中流击楫”
在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之际,改革是今年全国“两会”最受关注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具体改革很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重点领域就包括财税改革、土地改革、户籍改革、公共服务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反垄断改革(非公经济新36条的推进)、水电天然气的价格改革、社会事业分类改革、政府自身的改革。
这么多的改革事项,事实上可以分为两类,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已经点出,即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治国就是治吏,改革就是改官。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明确界定政府权力的边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因为每减少一个政府与企业的接触点,就意味着少了一个寻租的机会。同时减少政府之手伸得过长,该是市场的就是市场的,应减少对市场的颐指气使。
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关键在于对公权力的约束。所谓法治政府,并不是简单说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是强调治公权不治百姓。在古代语境下是“陛下也不能违反陛下之法”,在现代语境下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论是平民老百姓还是公权力。
此前,我们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三十多年并取得巨大成就,究其原因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既一项经济政策能够至少有利于一个人,而不会对任何其他人造成损害。先易后难的增量改革是在原有的计划体制之外另开辟一块,从而释放出民营经济的活力。而现在,帕累托改进让步于相对剥夺感,对于先做大蛋糕的共识让步于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切好蛋糕的呼吁。软柿子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改革目前的困境在于,一开始采用的随机游走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并未对整个改革进行一个顶层设计,导致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强势的既得利益集团,对于后者而言,不充分的市场经济体制最适合他们率先富裕起来。因此,他们对于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不大,也没有改革的压力。比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2010年就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到现在也还只是“抓紧制定”,而迟迟给不出一个时间表。现在反市场的力量很大,当然,这种力量并不是说市场不好,而是拒绝再做进一步的改革,因为这进一步的改革,动的就是他们的奶酪,动的就是垄断权和审批权。
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越到最后越是要坚持。此时的改革者,不仅需要改革的智慧,同样也需要改革的勇气,否则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改革不能输,也输不起。中国改革之舟已经行至中段,当学祖逖中流击楫,奋勇叩关。正如《人民日报》稍早前的社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的这番话,应当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强音。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0306/138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