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顶层设计不是变相的部门立法
顶层设计不是变相的部门立法
全国“两会”已经结束,大会上氤氲的改革余音还在绕梁。据媒体报道,在昨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未来将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的突破,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
在要求进一步改革的呼声中,顶层设计在人们的话语中也越来越热,人们看到,现如今改革遭遇重重阻力,与当初从一开始时没有进行顶层设计,而是选择摸石头过河的随机游走模式有很多关系。没有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界定,就会导致权力时常跨界到市场这边而不自知,久而久之反而成了既成事实。
改革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权力使用者需要自己对自己设限,这无疑是很难的。面对权力的强势,市场的反应是逆来顺受,以至于有的企业家这样说,老老实实听话,哪个部委让我怎么做就怎么做。使用权力很容易,难的是知道什么时候不去用它。也就是说,该是市场的,政府就不要伸出“有形的手”;不是市场的,政府就不能找借口说自己没做好、做不到。顶层设计的意义也就在于此,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政府权力的使用,要看法律眼色行事。
虽然发改委主任表态改革要顶层设计,从这样一个高级别官员口中说出,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恰恰不是这样,顶层设计如果仅仅只是发改委的部门立法,那么这个顶层设计自然考虑最多的是发改委的利益,即使这种考虑是不自觉的。
比如张平虽然在论坛上表示,“未来将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尤其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驻地人民群众的收入,让老百姓有钱消费”。但他也同时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的过程中,投资仍然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经济未来发展靠什么驱动,在发改委的惯性思维中,恐怕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政府投资,尽管口头上说的是消费的事情,而后者的驱动则在于更多的发挥市场力量,弱化政府投资角色。奇怪吗?这不奇怪,因为规划投资是发改委最重要的权力,顶层设计如果放置在发改委的视野里,当然是围绕着投资打转。
可以说,现在各个领域、行业都在说顶层设计,金融、财税、法律、司法,但大多是各部门自说自话,有将顶层设计变相搞成“部门立法”之虞。这其实是与要求顶层设计的初衷相违背的,因为顶层设计是要求限制权力,而部门立法的逻辑必然是扩张权力,这样下去,反而是更接近计划经济体制。
也在昨天,刚当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经济学家钱颖一强调,只有深层次的改革、调整政府与居民、企业、市场的关系,中国才可能成功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相对于各个利益格局所说的顶层设计,也许得换一个新词,就像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是“顶顶层设计”。着眼于整个中国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设计的是政府应当做什么,而不是设计政府能够做什么,后者正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全能政府的思维。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0319/139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