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乐见政府“下放”公共服务

乐见政府“下放”公共服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指出,政府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通过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这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放权、放手将一些事务交由社会组织去做,充分调动民间资源去做,政府只专注于规则的规范。慈善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领域。我国慈善事业的特点就是官办慈善和官督慈善很严重,民间慈善的发展受到管制,导致慈善事业盘子做不大;二是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这样公共服务就有了比较和竞争,也就有了更多选择,从而促进公共服务的改善,以及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政府垄断社会事务的弊端正在为人们所熟悉。比如,最近媒体曝光,在北川县红枫敬老院内发现了大批“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各界捐助的救灾物资,这些救灾物资至今尚未开包。因为不公开透明,所以容易疏忽大意。这与当前很多民间慈善团体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后者惟恐信息披露得不够详细而被人质疑。慈善,对于政府而言是“副业”,对于民间力量,则是他们的事业。更用心,才更有质量。

而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其实就是公共服务市场化。在发达国家,垃圾收集、废水污水处理、文体事业、教育、医疗、交通、保健服务等都在广泛推行用者付费制。在美国,国防甚至都已经部分打包给企业(比如黑水公司)去做,然后由国防部来购买服务。当然,公共服务市场化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在有的西方国家,消防也是付费的,房子着火了,如果没有付费,消防员是不负责灭火的。

我们不用走这样的极端,但是有些领域确实值得借鉴,比如向残疾人提供服务。政府财政投入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最需要服务的最弱势群体往往是小众的,于是财政投下来,具体部门往往是将钱投到见效快、受益面广却不是那么紧缺的群体。就像《新世纪》调查的那样,在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中,听障和盲人方面的投入锦上添花,脑瘫等方面的投入就没那么雪中送炭了。

我们现在的大政府大国企小社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间资源的主动性,使得很多社会的事情由政府代劳了。无论是政府出自好心,还是政府越位了,大政府的结果就是政府很累很委屈。事实上,政府部分的退出社会领域以及伴随着的社会力量的崛起,将为中国的和谐稳定提供多中心的安全支撑,相当于将社会稳定这个鸡蛋放在了更多的篮子里。

政府与市场相比较,前者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后者更擅长于细水长流的日常事情上体现效率。市场能做的,政府就不去做,因为市场更有效率,政府做的往往是市场失灵做不了的。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家(政府)不断退出社会、重新发现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仍然是现在时,很多目前仍由国家把控的权力和事务,并不是说只有国家才能做。交给社会去做,会发现,退一步,海阔天空。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0321/13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