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协同发展 受益者是一个群像

协同发展 受益者是一个群像

两年时间,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样的大改革,远未到对成绩进行评定的时刻。但京津冀又确实交出一份“初期答卷”,很多大账、明细账得以管中窥豹。

首先,我们从政府、市场和个人的角度来看,谁是受益者?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政府而言,首先是压力。囿于历史和现实,关于京津冀大市场的口号尽管已喊破嗓子,但始终难以甩开膀子。如今,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改革“一号工程”的契机,从中央到地方,整个改革机器已经运转起来,并内嵌于全面深改之中。京津冀未来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迟早要面对,迟早要解决,越早解决,社会经济成本越低。过去两年,三地四方的政府机构迎难而上,利益坚冰始破,抓住了时间窗口。

市场和个人,毫无疑问,受益其中。在此之前,京津冀大市场被行政权力“分割”和“错配”,导致市场的效率一直发挥不出来,如今市场正在清障,管制正在放开,尽管只是刚刚起步,但大市场的预期已然建立。而个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直观的感受,恐怕还是来自空气质量是否好转。大气治污不能一蹴而就,但“小胜”我们是能够观测到的,根据环境保护部的最新数据,2015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52.4%,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

其次,我们从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角度来看,谁是受益者?一直以来,由于行政地位的差别,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区域的协调难度是最大的。北京作为首都,是个超级存在,天津作为直辖市也是仅次于北京的存在。所以尽管河北在京津冀面积最大,但资源最小。北京的特殊地位,使得在北京身上发生了很多非市场效应,大量的要素资源涌入北京,从而造成京津冀的冷暖不均:北京被“大城市病”所难,河北则被发展问题所困。

两年过去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正在一点一点被矫正,北京用最大决心割肉,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疏解到天津和河北,自己聚焦于“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这一疏解过程还在进行之中,最终效果还有待时间盖棺,但随着产业的置换和重整,新的商机和生机已经出现,产业大挪移的红利开始慢慢释放。

最后,我们从环境、产业和城市的角度来看,谁是受益者?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和诉求之一,产业疏解调整则是治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的变迁,带动的是人口的变迁,以及城市群的重塑。以北京为例,全力治理大气污染,两年间PM2.5下降一成。在2015年,如果没有最后两个月的“突变”,前10个月的大气质量好到让人不敢相信。与此同时,污染企业清退,低端市场疏解,都在让北京这个城市变得“更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手棋就是环境和产业,它们都是致力于让城市更美好,无论是北京、天津,还是燕赵大地的每个城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受益者是一个群像,来自方方面面。两年时间如此,十年时间,应该更好。但美好的憧憬,一一从图纸走下变为现实,还需要改革派和行动派。

韩哲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6/0224/1397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