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谁来为审计结果负责?
谁来为审计结果负责?
据媒体报道,2011年审计署共审计50个中央部门,发现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和账务处理等不规范问题涉及金额43.94亿元。其中,国土资源部等两部门多申领财政资金2191.91万元;商务部等3部门违规转移套取资金1.57亿元;人口计生委等5部门自行设立项目违规收费2.07亿元。同时还发现7.7亿元非税收入未按“收支两条线”规定及时上缴、京沪高铁全线的土建招标违规、舟曲重建中2079万元工程款汇入个人账户、近30亿元保障房专项资金被截留或挪用等。
正如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所说,审计就是国家财富的看门狗。因此,这只“看门狗”必须吠出声来,而不能当夹尾巴狗。不过,每次审计署公布审计结果的时候,违规的金额总是触目惊心,违规的部门也总是不嫌孤单,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中央企业,都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甚至,哪一次审计结果出来的时候,如果没有违规违纪的问题,公众都还不大习惯了。
几年前,在审计署刚开始点名道姓公布被审计单位的问题且用词严厉时,曾被舆论津津乐道地称之为“审计风暴”。当年的审计风暴声势不凡,甫一开始的时候,还是能够感觉到被点名部委的不淡定。然而跟所有的风暴一样,尽管在骤起的时候威力巨大,也惹人注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暴逐渐就变成热带气旋,继而只有风而没有暴了,让人感觉不那么有威力了。
只要是风暴,总是若干时间的烈度和热度,不仅对于审计署,同样也对于被审计部门以及舆论。毕竟,审计只是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而不能够解决问题。指望审计解决预算资金的违规挪用占用,就像靠一个又一个的红头文件来纠正大吃大喝、突击采购等问题一样,难免沦为政策与对策的博弈。
我们的审计要思索或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面对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现象,如何予以根治。也就是说,面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谁来担负这个责任。如果这个责任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追缴回来,再写个检查,给个警告、记过的处分就结案了,显然犯错成本比较低,也诱惑着一把手们开动脑筋,怎样跟审计部门斗智斗勇。
其实,审计风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审计尴尬”,因为审计对于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有限。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昨日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七次会议做2011年度审计报告时指出,审计署共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112起,涉及300多人,其中“一把手”的职务腐败问题比较突出,有43起。因此,将财政预算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的问题交由审计部门最后把关,虽然其每年发现的违规问题不少,也总是难以穷尽,继而让被审计部门心存侥幸,在违规问题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因此,监督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在审计部门之外,其实群众的公开监督作用不无借鉴,或许还是相得益彰的作用。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0628/145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