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无需对“营改增”初期异动如临大敌

无需对“营改增”初期异动如临大敌

“营改增”在5月全面铺开,这或是自1994年分税制以来动静最大的一次税制调整。据财税部门测算,2016年将因此减税超过5000亿元,力度空前。李克强总理更是在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言之凿凿,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此次纳入“营改增”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千差万别,税制设计难免百密一疏,在个别地方甚至也不排除挂一漏万。因此,在“营改增”刚开始的时候,出现某种混乱和反向,并不意外。

比如一些酒店近日纷纷涨价,理由是“营改增”后成本上升,只能转嫁给消费者。显然,这样的做法很不“政治正确”,相关政府部门立即进行约谈并调查是否存在价格欺诈问题,媒体也批评这些酒店别把“营改增”当做“应该增”。结果闭着眼都能想到,这些率先涨价的酒店,又纷纷表示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会给消费者增加额外负担。

酒店业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价格联盟的概率基本为零,因此多家酒店涨价,在“不识时务”之外,也确实存在着因税制调整导致的成本短期上升的可能性。因为“营改增”减税的最大逻辑,在于后者只对增值部分征税,进项税将实现抵扣。按理说,即使增值税税率比营业税税率有所提高,但因为成本可以抵扣,税负反而是降低的。可是,如果成本不能够充分抵扣,税负也是有可能不降反升的。与此同时,税改也是有一些刚性成本需要消化的,比如税控机的购买费用和企业财务系统的改造费用,企业不得不买单。

可以说,“营改增”甫一开始,这四大行业的抵扣链条很难一蹴而就,做到完整无缺。一些领域的税制设计,前无古人,也没有他山之石,我们的财税部门不可能开了挂,能够将所有的细节疏漏提前预判。所以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在“营改增”后仍有很多的支出成本无法抵扣,这便大大削弱了减税的效果。事实上,“营改增”是一个过程,它一开始会有阵痛,但随着抵扣项的税制设计逐步完善,减税的效果必然逐渐会明朗起来。一个从经济理论和政府决心两个层面出发的“营改增”,减税肯定不会是“逗你玩”,而是大家都能够看见的让利于民之举。因此,我们不需要对税改初期的异动如临大敌,生怕被人说闲话。

风物长宜放眼量,那些涨价的酒店即使没有约谈,在减负化为市场大势后,也会在市场压力下把价格拨回合理区间。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蚊虫也会进来。改革也是如此,整体效率提高的同时,个体效率会有差别,会有升有降。改革是利益的调整,着眼的是整体效率。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早先表示,我们能够做到所有行业只减不增,但保证不了所有的企业,因为谁也做不到,企业千差万别。

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当下企业在“营改增”后的某些情绪和行为算不得什么大事,真正力保“营改增”减税承诺不落空,是把成本抵扣的设计做好做精,比如对很多企业至关重要的人力成本抵扣,是需要费思量的。

韩哲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6/0504/1471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