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说出他们的名字,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说出他们的名字,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的遇难者人数第三次得到更新。截至昨晚,在北京境内共发现77具遗体,66人确认了身份,其中因公殉职者5人。现场的媒体记者同时也获得了这66名遇难者的具体身份信息。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哪怕只有一个人在这场灾害中遇难,也是这座城市不能承受之痛。在沉重的生命面前,在不幸罹难的悲剧面前,或许任何形式的语言都不能形容这座城市的悲伤,默默地哀思之外,北京这座城市也尽全力在行动上让这份哀思有所支撑。

数字是冰冷的,而与数字相伴的名字则稍稍去掉了这种寒意,当遇难者的名字一个接一个被确认出的时候,悲伤之余,我们感到的是这个城市对生命的尊重。而这种尊重,正是将政府和公众紧紧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因为尊重的背后,是人情,是人本,是人心,是政府公信力的支点。事实上,对逝者最好的祭奠,就是如实传达出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为此我们将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在这场大雨中,我们看到,这个城市尽力了,当然会有瑕疵和不足,但是城殇背后的温情与暖意却是实实在在的。爱让我们勇敢和执着,每一张救援者疲倦的面孔,每一处志愿者匆匆的行色,都是爱和感动的注脚。因为每个人都懂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我保全,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灾害面前,任何对于这座城市的苛责,其实都是深爱这座城市的倒影。责之愈切,爱之愈深。人们希望因灾伤亡数字能够尽快更新和公布,因为这既是法律责任,也是政治伦理,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执政态度。作为大国首都的北京,并没有让公众失望,虽然等待了一些时间,但正如微博上的“北京发布”所说,“发布死难者人数,必须十分真实、准确,由于重灾区山地多,道路破坏严重,死难者搜寻难度大”。我们理解,因为我们看到了给公众以信心的结果,那就是对于政府而言,伤亡数字并不是什么敏感信息,而是政府善后工作的第一扇窗口。窗口打开,政府与公众之间可以实现良性互动,而窗口迟迟不予打开,则是在增加行动的成本。

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向灾害中的遇难者表示哀悼,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并表示要认真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全力做好善后工作,不断提高防灾抗灾水平。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座既具有强大物质外壳同时也拥有一颗温柔内心的城市,是我们所共同期待和努力的城市。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0727/14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