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前门大街定位的“四不像命题”
前门大街定位的“四不像命题”
前门大街究竟是要做香榭丽舍大道,还是回归京味儿老街,这是一个问题。
本报7月30日曾报道,前门大街50多个品牌零售店中,近半以折扣为生,甚至有的品牌的导购直接走到了街上吆喝,人气不足可见一斑。熙熙攘攘的人流,没有为沿街的商家送去利来利往,对于这条租金贵得要死的大街,是个很要命的问题。
从一开始,前门大街对自身的定位就有点飘忽,想杂糅高端、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于一身,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结果我们看到了,高端不高,有一些知名的大众消费品牌;历史文化不浓,吸引到的游客在前门大街往往也只是浮光掠影地速游一下。前门大街的街景不错,但有囊无心,能让游客停留的时间不多。因此在这里,拍照的意义压倒了商业和文化的意义。
前门大街的租金贵,贵到不仅老字号小吃不能负担,创意小店不能负担,就是还有点资金实力的公司也是望而却步。在这样高的租金门槛面前,进驻的除了全聚德等少数北京的金字招牌,更多的还是能够定高价的服装企业。但是,前门大街的尴尬也就在这里,高端化和国际化只是半吊子,奢侈品旗舰店畏葸不前,进驻的只是在北京甚至国内都同质化很严重的服装品牌,光有街,没有店,无论是作为旅游街,还是作为商业街,都是失败的。
定位不准,难免就变成了四不像,各种元素都沾点,各种元素又都是很容易被其他地方所替代的。不说别的,就让我们来看看前门大街的入驻品牌,基本都是休闲、体育服装品牌,跟王府井、西单等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商业中心形成不了区分,价格上还更贵,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更是让前门大街的尴尬被广泛评议、传递和用脚投票。
事实上,租金贵所导致的商品价格贵,已经难以吸引本地市民,因此去前门大街的往往是游客。但在游客心中,前门大街只是旅游景点,而不是商业街,你让一个千里迢迢来北京前门旅游的人把ZARA、H&M逛到爆,是不太现实的。本地市民不大青睐,外地游客不太“感冒”,前门大街的“四不像”,失去了细分市场的支撑,只是赚到了浮名和人气。
定位高端的前门大街,必须学会放水养鱼,甫一开始就高端在租金上,将那些最能凝聚人气的老店、老牌子挤走,结果很可能是比较气人的商业流量。如果一直就这么地高高在上,这条被寄予厚望的大街将逐渐变得空心化。
是要特色,还是要国际化,对于前门大街而言,是个必须要做出的抉择。但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可以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选择。只有当前门大街做出了自己的独特京味儿,这条有着上百年的老街才可能更进一步,走向高端。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0802/147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