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征服金牌之后

征服金牌之后

16天的伦敦奥运会在英伦摇滚的伴奏声中落幕,中国代表团获得了最佳的“客场”战绩,金牌榜和奖牌榜双双居于第二位。

这一届奥运会,金牌依然是最重要的话题,但是已经有很多其他话题来分羹金牌的关注度。关于银牌铜牌亦是英雄、赢下自己就是最大赢家,关于违反奥林匹克精神的“消极比赛”,关于面对争议裁判是该据理力争还是心态平和等等。可以看出,对于奥运会,我们的理想已不仅仅只是金牌的数量,而有了更高的期望。

一百多年前《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伴随着宏大的民族复兴使命,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奥运情结和奥运梦想。奥运对中国而言,不仅仅是更高、更快、更强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宣言书。正因为如此,我们紧张于每一块金牌的得失,我们因为刘翔的里程碑式夺冠而沸腾,我们不允许北京奥运会出一点差错,我们举重若重,因为这是我们的仪式,这是我们国家的成人礼。在此之后,我们可以长舒一口气,一如两千年之前的凯撒所言,我看到,我来到,我征服。

说实话,没有人不喜欢金牌,爱国主义是朴素和自然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国家是这个舞台的中心,而不是跑龙套的。罗马城不是一日建立起来的,而大国心态也不是一天就培养起来的。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我们因为只得到了5块金牌,而引发“兵败汉城”的大讨论。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我们在拼命保住第二集团领头羊的位置;在悉尼,我们跻身金牌榜的三甲;在雅典,我们超越了俄罗斯;在北京,我们超越了美国,而在此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当一个人习惯了胜利,他才有可能看淡胜利,国家亦然。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是断然不会在“惟金牌论”上激辩的,连这个命题都不大会提出来。我们现在可以抛出问题,进行争辩,提出超越金牌的价值观,这本身就是这个国家的进步。

金牌的竞争不会无所谓,可以预见,在四年后的里约奥运会,中美的金牌和奖牌之争只会更激烈。任何我们对于超越金牌观的讨论,都不应该将其与金牌对立起来,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一个太极问题:彼此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赛场下的运动员可以侃侃而谈,个性张扬,赛场外的青少年大多有机会踏上塑胶跑道,有机会跳进游泳池,足球、篮球、排球玩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的下一个梦想,一个更具魅力的金牌大国和体育强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如火如荼,对于举国体制也是一个正能量,因为前者提供的人才更广、更多。奥运会期间,姚明的一句话被热捧,他说“体育在很多时候体现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公民的价值观,如果一块金牌可以超越我们的价值观的话,那我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比金牌低”。征服金牌之后,我们应该有一个更高的征服,对体育精神,而不只是对更多的金牌。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0814/14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