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别给孩子框定太多“标准”

别给孩子框定太多“标准”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网站日前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比如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知道父母职业,5岁学会说出家庭地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教育部专家表示,该指南只是提供给家长和教师的参照,而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

尽管不想被当做标尺,然而一个标尺所应具备的刻度和数字却是应有尽有、不厌其烦了。虽然教育部极力避免给儿童成长安上条条框框的印象,但条条框框是不可避免的。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面对来自最高教育部门公布的指南,学生和家长恐怕不自觉地要跳进条条框框,以此为标尺,按图索骥。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最难界定的,也是最没有规矩可言的。早早设定了一些标准,尽管口口声称是一个“参照”,但既然是指南,就总会被用来指导实践,用来甄别哪些孩子是正常的,而哪些又是非正常的。

比如,6岁时要学会“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还要能够“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这似乎给小孩子加码了太多的美好理想,就连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够做到。再比如,5岁时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我不知道这个指南是怎样出炉的,是闭门造车、一厢情愿,还是认真做过统计和研究。知不知道本地的特产和景观,对于成长真的很重要吗?这只不过是一个“知道”罢了,而非“知识”。

对于孩子,应该放纵其天性的发展,放纵其兴趣的发展,而不是紧张地拿着指南对他们做量性分析,3岁应该知道什么,4岁应该做什么,5岁应该达到什么期望,6岁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期待,这样的指南既是不必要的,也是想当然的。对于孩子的成长,人们当然希望健康向上、知书达礼,但重要的不是分拆成不同的标准,用量尺来比对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和教师并不需要什么指南,对于孩子,教给他们最基本的礼义廉耻,能够分辨道德的美丑恶善,这样的框框就足矣。

教育部门的规划病仍没有看到退烧的痕迹,这不过是一个3-6岁儿童版本的三好学生指南。孩子幼时的教育宜粗不宜细,如果非要有个什么指南的话,也仅仅是道德方面的引导,而不是原则123和标准abc,让孩子从幼时开始就比拼成长的速度,比拼成长的标准,那么在之后的小学、中学,再接受当前应试教育下的框架,似乎也就不费力气了,对应试教育心甘情愿地投怀送抱,因为在幼时的记忆中,他们对这样的教育气息很熟悉。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不是这样从娃娃抓起的,因材施教四个字即可,不需要动辄数千字的一纸指南。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1017/15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