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好意思和没意思

好意思和没意思

奥运冠军、羽毛球现役国手林丹最近被华侨大学授予硕士学位。虽然大学将文凭当做礼物送给运动员已经不是头一次了,但林丹树大招风,于是质疑声也就接踵而至。

显而易见,林丹的这个硕士学位是有水分的,即使是通过教师上门授课方式来修满学分,也并不能证明什么,充其量是多大比例的水分问题。仅仅依据常识就可以判断,这里不需要跟常识较真儿,Superdan(超级丹)不是Superman(超人)。

事实上,林丹并不需要用硕士学位来证明什么,仅仅通过电视画面上的谈吐,我们就可知道这是一个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或许到了他这个级别的运动员,学位也是体制自然而然的奖励,想不想要都得“被硕士”。

我们看到,一方面,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在其成长中被忽略了,甚至是被牺牲掉了;另一方面,对于运动员中的那些功成名就者,国内的高等学府则纷纷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等头衔,恨不得将其打扮成文武全才。这完全是在按照“马太效应”的脚本来办事——拥有的还要将多余的再给他。这样的补偿心理,这样的成王败寇思维,对于运动员和体育运动而言都是一场误导。

学历并不是惟一的标尺,但作为标尺之一,其应该有自己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否则就像太平天国后期的王爷文凭,一口气封了2700多个,最高荣誉变成了菜市场的大白菜,人人有份。贬值,往往是堕落的开始。

但校方可能不这么看。名人成为校友,可能觉得有助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相当于也为学校镀了一层金。于是,这成为了一件双赢的事情。但放在整个国家的背景之下,正能量就变成了负能量,双赢的背后是站着一个大输家,那就是公正。那么多的莘莘学子,十数年的寒窗苦读,才成功闯过高考的独木桥,获得了对其天分、汗水的肯定和回报,这是正向激励。然而,如果羽毛球打得好,就可以在一路照顾之下获得硕士学位,这样的激励将是负面的,对知识的热爱,对运动的热爱,是双重的伤害。当然,现在的学历还依然吃香,还依然是镀金的工具,还没有滥发到2700个封王那样的破罐子破摔境地,你情我愿、周瑜黄盖的情景相信还会存在。只是,金虽然镀到了,却是皇帝的新衣,徒增笑耳。

林丹或许也感觉自己挺委屈,有点躺着中枪的感觉。前段时间,凑够一撮人、与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引发热烈探讨,是制度问题,还是素质问题,仁智互现,但很多被采访对象都坦言是“随大流”,一个人是可耻的,在一群人中就轻易卸掉了自己的羞耻感。这样随大流,我们同样也可以从中国式文凭上觅得端倪。大家都在抢夺名人资源,都在用自己的招牌来干着砸招牌的事情,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学校好意思发放文凭,运动员、明星、官员等也好意思接受文凭,谁都没觉得不好意思,那这文凭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1022/15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