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用制度保障“八项规定”的生命力

用制度保障“八项规定”的生命力

据媒体报道,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日前表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6位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同志,从中南海出发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沿途不封路,而是跟着社会车辆过来的。

在习近平等7位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之后的第五天,公众从新闻联播中看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行不封路不清场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我们能够想到,八项规定公布之后,中央领导同志当会以身作则,身先示范,但我们没有想到,早在这八项规定酝酿成熟公诸于众之前,其就已成为共识并立即化为执行力,借用白岩松在此前一两天的话来说就是,比我们期待的要猛。

身教重于言教,正是我们中国人比较认可的伦理规范。正所谓,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既然中央已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并率先为这信号垂范和背书,接下来,就要看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基层的广大领导干部如何响应了。而这种响应,如果因循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老办法,恐怕是要触霉头的,因为政治局说得斩钉截铁,改变工作作风的意志坚决,而来自群众的监督,也将比从前更加细致和热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要想将这一半的成功转化为完全的成功,贵在坚持。在全国范围内,让全部领导干部都适应新的工作作风,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常见的情况是,对于这一动员令,广大领导干部会打起精神,严格按照八项规定办事,公众的担心在于,一旦日子久了,部门、地方、基层干部对于八项规定的执行出现懈怠、虚与委蛇,甚至再走回头路。在史书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说的都是一回事。因此,最好的坚持来自制度的坚持,八项规定在日后的执行中,如果能够成为一项制度保障,八项规定将会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

对中国,再有点信心怎么样?在对八项规定的报道和解读中,央视《新闻1+1》在屏幕上给出了这样的标题。在接连目睹新一届领导集体所表现出来的新气象、新作风之后,相信公众对于这句提问多会给予信任、肯定的答复。热爱自己的祖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是再自然不过的附着在基因血液里的朴素感情。中国的进步,或急或缓,或大或小,都是在进步。中国历史一直在告诉我们,痛快的激进主义更多地是在折腾,而不那么痛快的渐进改革,却是实打实地为中国积累着点滴进步。在转型期,我们势必会遭遇种种困难,有时候会觉得这困难几乎不能逾越而失望,而气馁,但信心,再多一点的信心,始终是伴随和推动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持续向前的动力,正如食指的那首成名诗篇——相信未来。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1207/15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