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在改革年代重温历史周期率

在改革年代重温历史周期率

12月24日-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一一登门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据媒体报道,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说,总书记谈到了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所谓历史周期率,是指在1947年,黄炎培来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对此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中国古代的历史,总是摆脱不了治乱循环的王朝更替,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轮流坐。初期勤政恤民,末期怠政害民,大抵如此。我们在历史的三峡一直兜兜转转,一圈又一圈地打漩儿,好一点的撑个几百年,差一点的撑个几十年,在浪急滩险的三峡里,翻船是迟早的事。只有冲出历史的三峡,豁然开朗进入波平如镜的宽阔水面,中国这艘大船才能平稳行驶,古老王朝才能完成现代国家的转型。

因此,当六十多年前毛泽东提出民主这条新路,提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其眼界和气魄让世人为之一振。有人将这段对话称之为“窑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韩信的“汉中对”齐名。其实,“窑中对”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它指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转型方向和转型道路,绝非仅仅是着眼于三分天下或楚汉争霸的“隆中对”和“汉中对”可以比拟的。当然,后来毛主席自己也没有做到他在“窑中对”里所说的话,新中国成立后,民主的不足导致个人崇拜以及后来的“文革”悲剧,这不能不说是一桩历史的遗憾。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民主党派的座谈中重提历史周期率,这一细节不能不予以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民主建设和保障人民监督政府权利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相关制度建设还需要完善和改善也是全社会的共识。这不是一蹴而就即可完成的改革。正如有媒体指出,改革也有长短打,远期目标,或者更为困难的目标,可以考虑时间更长一些,明确顶层设计的改革方向;而近期目标,或者相对容易的目标,则不必再拖,也不能再拖,需要当机立断。在人民监督政府权利方面的诸多改革中,预算监督应该说已经具备了“短打”的条件,也是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管住政府的钱袋子,是所有监督权利中的基础权利,是一项门槛权利。人民只有在“税该怎么征、又该怎么花”上能够与政府讨价还价,监督政府的权利才算是更加掷地有声。

我们相信,重提历史周期率,不忘历史周期率,都是在表明,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提醒自己要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同时也相信自己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这不仅是我们改革的动力,也是一百七十多年以来我们矢志现代国家转型的动力。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2/1228/15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