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编制图腾逆袭了下海精神
编制图腾逆袭了下海精神
哈尔滨市448名带事业编制的环卫工人招聘,29名报名参加考试的研究生最终被录取了7名。一位应聘失败的研究生对媒体表示,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在这个编制崇拜的年代里,这句话或许可成为另类的时代最强音。“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不禁好奇,如果乔布斯出生在中国,是否也会高喊,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对很多人来说,编制意味着稳定,甭管是行政编制还是事业编制,都相当于捧着国家财政的金饭碗。这还是表面现象,编制还意味着与户口挂钩的一系列福利,而户口本身就是一种溢价福利,要不然也不会有人闪婚闪离还付中介费就为有资格买套房子。然而,这只还是表皮现象,如果碰上有编制的单位手里有权,那就意味着你可能见识到传说中的灰色收入。
为编制打破头地去应聘,为公务员饭碗打破头地去考试,原因不用说得多复杂,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不用知道别的,只须知道参加编制考试的这帮人,都是多年的饱学之士,看问题不会犯傻,找工作不会心血来潮,哭着喊着拼着爹也要进入编制,心中自然是有数的。编制不仅意味着稳定和福利,同样也意味着不知何时的意外收获。
这么多人考公务员,进编制,这么多人考上了公务员,进入到了编制,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当然可以仁智互现,但市场经济是需要企业家精神的,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企业,才能夯实企业家精神的共识基础,如此,才可以进一步谈活力,谈创新。而在编制里,更多的是不出错和惰性。
创业和创新,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短板,尽管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蓝图,却不如市场的奖励来得更直接一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有编制的人纷纷砸破铁饭碗下海,企业家精神汹涌。然而,河东河西的转换还未到三十年,这样一个下海精神就被逆转了。下海精神不振,其实是市场精神不振的一种表现。越来越多的人害怕创业,拒绝冒险,在他们眼中,机会成本已经高到不能去有理想一把,现实的生存压力和生活成本让人们心中只有一个念想:房子。
此时此刻,想起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创业故事,恐怕让这些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青年才俊难以置信:在1996年,刚大学毕业没几年的陈天桥从上海一个有编制有地位的大国企里辞职,走之前,有人劝他等一等再走,因为这里马上就要分房子了。可是,陈天桥没有再等一等,他想的是,难道我这一辈子还挣不了一套房子?后来,他挣下了一个中国首富。故事很励志,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再次释放出鼓励创业和创业的种种制度利好,让更多的年轻人或创业,或进入到企业,励志的故事会越来越多,最终堆积成一个中国梦。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3/0115/158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