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推荐 首钢总公司等4国企圈定养老主业

首钢总公司等4国企圈定养老主业

在北京,国有资本与养老“牵手”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市国资委明确将养老圈定为多家市属国企的“主业”却尚属首次。昨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市国资委获悉,目前北京已有10家市属国企参与全市养老机构建设,在“十三五”规划中,市国资委出资的国资公司、首钢总公司等4家单位将把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作为企业“十三五”期间的主业或培育型主业。在业内看来,此举将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养老的热情,甚至可能推动北京养老服务市场格局“洗牌”。

养老

养老

四家国企主业做养老

据北京市国资委副主任孟韬介绍,部分市属国企正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诚和敬、北控集团、京能集团纷纷开设养老驿站、养老照料中心,为周边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等服务。接下来,包括国资公司、首钢总公司、北辰集团、外经贸控股公司将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作为企业未来五年的主业或培育型主业。业内认为,此前的北京养老市场,营利性养老项目主体多是民间资本,国企入资是近几年的新动向,而随着四家国企将养老确立为主业培育,可能引发行业格局变动。

国企改革专家、上海天强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祝波善表示,目前,养老产业对于国企来说普遍还是一项“非主流”的投资项目,而它们未来将养老产业作为主营业务后,这部分业务占比可能会提升至2-3成。在他看来,此前的国企、央企更多集中布局在资源垄断性、大型建设等基础产业,但随着产能过剩压力抬头,正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压力,“这就使得国企必须努力贴合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提供更加民生的服务,而在新型城镇化等政策的推动下,养老、文化、健身等产业前景大好,国企此时涉足,即贴合国家政策,也符合自身改革的方向。”

而市国资委副主任杨秀玲也表示,国有企业进入养老产业既能推进养老产业发展,也可以与企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接下来,国企应通过合作,进一步整合盘活存量资源,改造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国字头齐发力

其实,北京的国字头企业,对养老这块大蛋糕“垂涎”已久。孟韬进一步透露,目前北京已有国资公司、北控等10家市属国企的34个项目参与全市机构养老建设,其中15个项目已投入运营,提供床位2377张。此外,还有首开、京能、一轻控股等11家国企的16处存量土地房屋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意向,共计土地面积34.05平方米。有业内专家分析,这也可能是迄今最大规模的一次国资集体涌入养老产业。

事实上,去年9月,在市国资委和市老龄产业协会共同举办的养老产业专题会上,包括首农、二商、金隅、首开在内的8家市属国有企业签订了“养老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极其罕见地以抱团姿态突围养老市场。

在首次的联手出击中,8家市国企公司目标明确、各站所长,主要围绕如何利用既有物业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以及依托现有物业开展社区居家养老配送。其中,首农集团已经拥有多个养老项目,未来还会进一步力推食品进社区等服务;二商集团注重研发适合老年人的食品,准备与养老机构合作提供养老配餐;金隅集团则致力于开发社区养老中心。

“有了政府托底基础养老,大多数国企瞄准的都是高端定制养老产业,利润相当可观”,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政策理论研究所所长成海军称,国有企业自身经济实力雄厚,投资建设十分有底气,在获得养老建设用地方面也有一定优势,而许多顾客也极认可国企的招牌,“这些都是发力养老产业的优势。”

尚有痼疾待医

在人们印象中,不论哪种市场主体投资养老都总是磕磕绊绊的,国资亦是如此。追根溯源,这些大多都养老服务业普遍存在投资高、利润率低、回收成本周期长等性质密切相关。孟韬也坦言,市属国企参与养老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对于原址改造项目,原有房屋及土地性质难以变更,改造工程完成后,经营登记注册、消防验收等难以进行,企业获得养老运营资质比较困难;对于新建项目,大部分的土地需要改变性质,须缴纳大额的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对于微利的养老企业来说难以承受。

其实对于这一点,市规土委副主任谢俊奇曾指出,在具体工作落实中,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从事养老设施建设,涉及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或转让的,在原土地用途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不改变土地用途,允许补交土地出让金(租金),办理协议出让或租赁手续;企事业单位个人对城镇现有空闲的厂房、学校、社区用房等进行改造和利用,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经规划批准临时改变建设使用功能从事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且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五年内可不增收土地年租金或土地收益差价,土地使用性质也可暂不作变更。

然而,对此有市属国资养老企业相关负责人却表示,对于大多数国企来说,建设养老机构或参与相关投资,一般不会选择非营利性质项目,但市规土委在土地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大多是针对非营利性机构的,在此情况下,国企投建营利性项目,即使土地无需招拍挂只补缴土地出让金(租金),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会给养老机构运营初期带来较大困难,“不少国企手里拥有的土地性质都需要变性才能投建养老机构,但动辄几千万元的出让金确实影响了企业投资热情,尤其是一些在热门地段拥有土地的国企,周边地块频繁高价成交,补缴出让金的代价就更高。”该负责人表示,由此,部分国企只能折中的选择在所属一些冷门或者相对偏远的土地上开办养老项目,但这样后期运营难度就更大了。

该负责人建议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调查在养老需求较集中的区域试点特殊决策流程,比如参考自住型商品房的形式,对于国企投资营利性养老机构,限定一定的营利空间,在此基础上在补缴土地出让金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或推迟等。而孟韬也建议,相关部门可以探索研究差异化低价政策。

此外,孟韬还提出,市属国企设立的养老企业,虽然与非营利机构同样面临建设、运营成本高,投资大、利润低的困难,却仅能享受减免营业税,减半征收相关行政事业费的优惠;大部分市属国企的产业规划中不涉及养老服务产业或不具备独立运营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能力,因此一般的做法是将自持物业资源出租给民营的养老机构参与养老服务工作,但养老经营的租金收益与周边其他行业的租金收益差别较大。可见,如何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间寻求平衡,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企进军养老产业需思考清楚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蒋梦惟 张畅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6/0907/1604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