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如何重拾过马路的规则意识

如何重拾过马路的规则意识

昨天开始,北京以罚款方式处罚行人闯红灯,据交管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已开出2万张行人违法罚单。新华社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一位行人说,他开车的时候就骂行人,走路的时候就骂开车的,都不讲规矩,都不像话。

昨天的执法并不是一次“突然袭击”,而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宣传铺垫,因此2万张的罚单,说明人们对于闯红灯还是不当一回事儿。人们的规则意识较为淡薄,而这个“人们”相信不是少数,否则“中国式过马路”也不会一炮而红,好像说到大家心坎儿里去了。

我们常说,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殊不知GDP不是现代化的全部,规则意识也是现代化的一部分。现代社会是陌生人凭借信用和规则而构建起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孤岛,彼此连接,成为整个大陆。规则靠信仰和遵守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在付出一点个人的自由之后,获得对安全的背书,获得一种确定性。如果每个人都在想着搭便车,既不付出个人的自由,同时还想获得安全的背书,结果一定是规则的崩溃,而没有规则的庇佑,人们才发现自己的生活成本大大提高,丧钟为所有人而鸣,而不只是别人。

为什么我们对于规则总是有些许的不屑呢?国人历来重视私德,不重视公德,算是从文化传统出发的一个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碎片化,因为相反的事例我们依然可以找出很多。

经济学也给出一个解释,就是上述所说的“搭便车”,人们往往因循于自私的理性,为自己规划出一个自认为最划算的行为方式。结果,规则如不被遵守便一文不值。少数人的行为很快就会变成潜规则。问题是,搭便车的心理人人都有,为什么在别的地方规则就能够建立起来,成为理所当然的习惯?

或者,规则不被尊重,很大程度上源于法律不被尊重,或者说尊重得不够。这使得人们往往可以为自己的违规找到借口,比如他们会质问为什么不去查特权车横冲直撞这块“硬骨头”,而来捏行人闯红灯这样的“软柿子”。不正己,焉正人?有时候确实噎得执法部门说不出话来。

这正是中国发展的尴尬和难处所在。人们希望规则成为准绳,却又鄙视规则,以突破规则为乐事。人们都知道这样不好,却为自己的改变设置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别人得先改好,否则无论是规则还是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总是被一种不屑的情绪包裹着,有机会就要发泄一番。

无论如何,即使再难,规则也还是要遵守的,规则意识也还是要慢慢扎根的。自然,这一过程绝对是磕磕绊绊的,仅仅是执法部门示之以强势,作用是很有限的。如何构建起一个劝导人人向善、人人守则的社会机制,使身居其中的大多数人能够从中获得向善和守则的制度红利,这是中国未来发展必须要思考的事情。

规则意识再进一步就是公民精神,就是法治和宪政。我们长达170多年的现代化追索,这一步迈得着实不容易。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3/0507/16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