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推荐 北京补贴津冀养老院接收京籍老人方案出炉

北京补贴津冀养老院接收京籍老人方案出炉

580923959478668203

885573057943310951

天津、河北养老机构将可获得来自北京财政的床位运营补贴了。11月10日,2016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老博会”)在京开幕。会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透露,此前酝酿已久的津冀养老机构接收京籍老人享受北京补贴的试点方案已经出炉。据透露,津冀试点养老机构将可同时享受北京和当地的养老补贴,京籍老人在津冀试点机构连续居住一个月,北京就将向机构每月补贴300-500元/人。

三家试点圈定 北京老人每月可获100元交通费

近两年,津冀密集发力环京养老圈,河北、天津内多城市都接连打造了不少针对北京老人出京养老需求的养老机构。而北京老人到天津、河北等地异地养老已悄然成为一种新趋势。

就此,本次方案圈定天津市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河北省三河市燕达国际健康城、中标集团河北高碑店市养老项目中经过属地民政部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区域作为试点,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布局津冀,试点期限自今年10月1日起的两年内。

具体来说,试点机构收住京津冀三地户籍的老年人,除享受养老机构所在地民政部门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床位运营补贴政策外,将叠加享受另外两地针对户籍老年人的床位运营补贴政策。其中北京市针对试点机构的床位运营补贴政策,按照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印发〈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社会福利机构运营资助办法〉的通知》执行,所需经费由北京市级财政全额负担。即按所收住的京籍老年人的身份和身体状况,以每床300元/月-500元/月标准补贴收住机构。据透露,津冀试点机构如果具体享受的补贴标准将按照:健康老人每床300元/月,以及失能、半失能等老人每床500元/月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安排,接受补贴的试点机构要落实向所收住的外籍老年人强化服务的具体措施,可向入住机构的京籍老年人给予每人每月100元交通补贴。此外,该方案还鼓励各试点机构结合自身特色和具体情况,对接收入住的京籍困境家庭服务对象从通讯、交通、康复等服务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优惠和优待。

对于业界一直担心的防止机构借政策“骗补”的问题,李红兵介绍,津冀两地收住京籍老年人的试点机构床位运营补贴经费纳入北京市民政局年度部门预算,采取“先服务后补助”的形式发放,由北京市民政局拨付至试点机构所在地区(县级市)民政局,再由当地民政局按当地财政管理有关规定及程序拨付至试点机构。北京市民政局在拨付资金的同时,将资金拨付情况通报试点机构所在地省级、地级民政部门,跟进开展督促检查工作。

异地养老需求渐起 “补贴差”亟待弥合

事实上,北京与环京地区养老成本的巨大差异曾是令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出京调研过程中备受“震撼”的一项。“北京与周边的武清、张家口、承德等地相距并不远,但同等质量的养老机构服务价格却存在着‘断崖’式的区别。”李红兵直言。

不可否认,由于北京市土地等多种资源紧缺,完全在市内解决北京居民所有的养老需求,似乎已不太可能。“现在北京的地价相对较贵,养老机构所需负担的拿地费用等成本都较高。然而,在离北京不远的周边地区,不仅费用相对较低,而且在机构所建设的大型社区中各类养老问题基本都可以解决。因此,这很可能成为未来北京新建大型养老机构的主要发展方向。”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曾给出了这样的“暗示”。

然而,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多家原本信心满满去天津、河北考察、调研企业都告诉记者,京津冀对于养老机构较大的财政补贴额度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落户选择。根据河北去年发布的政策,河北省将对社会力量通过购置土地新建和利用自有房产改建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给予每张床位4000元建设奖补;对于社会力量租赁房产开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且租赁合同在五年以上的,给予每张床位2000元建设奖补,最高奖补金额不超过200万元。上述企业负责人坦言,这种补贴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未达预期。

相较之下,北京此前已经将社会力量建设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阶段支持标准多次大幅提高,近两年市级支持标准已经从每张床位8000-1.6万元先提高至2万-2.5万元,而后不久又再次上浮至3万-5万元,且区级资金按1∶1比例配套支持。可见,最终社会资本在京投建养老机构仅一次性运营补贴就非常可观了。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此外,北京还为养老机构提供了每个月每张床位数百元的运营补贴,而天津和河北部分地方短时间内还很难达到上述水平,因此,北京逐步为津冀接收北京老人的养老机构提供“额外支持”缩小补贴差,对于企业做出最终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了。

异地医保实时报销年内破冰

其实,在李红兵在老博会上正式宣布异地补贴试点圈定天津、河北的三家机构后,北京商报记者就第一时间采访了三家企业的负责人。根据介绍,天津市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河北省三河市燕达国际健康城均已建成对外营业,而中标集团河北高碑店市养老项目还在建。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这三家机构都具备与北京养老需求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

天津武清养老护理中心总经理陈圣公介绍,该机构共有床位数500张,一期已经入住200人,其中有100多人都是北京老人,而在等待剩余床位开放的160多为老人中95%都是北京老人。燕达国际健康城中纳入试点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崔凯也表示,目前燕达开放的一期床位2300张,其中约九成居住的都是京籍老人,“机构二期正在建设中,计划2018年下半年能够正式对外营业增加8000张床位,总计床位数将突破1万张,预计北京老人入住率仍然会保持较高水平。”此外,中标集团副总裁包卫中则表示,虽然中标的养老项目还在建设,但本身中标集团就是北京的企业,搬到高碑店后决定利用企业原厂房用地改建成养老机构,初衷也是主要为了吸引北京老人到当地养老,“根据规划,中标高碑店项目最终将建成2348个房间,全部住满可入住4000多为老人。”

在采访过程中,三位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个关键词:医保。陈圣公坦言,虽然三地正在不断加速推进医保异地报销改革,但无法实现实时报销确实令部分老人打退了异地养老的积极性,“8月我们就准备好了所有用于北京老人进行医保实时报销的设备、光纤等,只待后台进行对接,现在为了满足北京老人医保报销、取药的需求,我们每个月都会定期带着老人的医保卡到北京报销拿药,每天还都开设了往返机构到国贸的班车,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此外,崔凯也表示燕达早早就医准备好了所有实时报销的设备,就等待相关部门进行最后验收,“作为京外首个北京医保定点单位,不出意外,服务于养护中心的燕达医院将在年底前率先实现异地医保实时报销。”

李红兵介绍,对于三家试点机构,京津冀将有针对性的引导北京市市属医院和河北、天津试点机构中的医疗服务单位开展合作和交流,探索将试点机构中符合条件的医疗服务设施纳入北京市医保范畴,推动医保系统对接。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相关链接:

北京市级养老引导基金年底前落地主投医养结合等项目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传言已久的北京市级层面针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引导基金浮出水面。在今日召开的第五届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高峰论坛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北京市政府建立的引导基金将在年底前设立起来,初期政府筹资2亿-4亿元,希望以1:3或1:4的比例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未来的投资方向可能主要包括医养结合等项目,之后会出台具体的项目筛选标准。

近几年,北京市每年安排用于养老服务财政预算都在几亿元、十几亿元的规模,但随着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单纯的财政补贴已经愈发向着兜底、基本保障的方向倾斜,尤其是市场化较充分的营利性养老机构等领域已经更多交给社会资本自主运营、投资了。然而,目前仍有民资养老企业表示,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在寸土寸金资源稀缺的北京投建养老项目,对于民企来说难度、门槛都是相当高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业外资本表示,虽然他们在京投资养老服务项目的意愿与日俱增,但由于对北京市场、养老政策、专业服务的不了解,最终出手都还是相对谨慎的。

就此,2013年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就提出,本市要加大养老服务业投融资力度,设立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杠杆放大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企业发展。而今年初,北京市财政局也公开表示,今年北京计划设立养老服务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养老服务发展。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6/1110/1684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