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大规模改革刺激”的秋季畅想

“大规模改革刺激”的秋季畅想

日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说,今年不会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这样的表态,再次稳定了市场的预期。

我们的财长在上述表述之后,还继续说道,在对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不做大调整的情况下,将主要采取支持增长和就业的措施,把更多精力用于推动下一轮改革。

大规模财政刺激不能有,但是大规模改革刺激,这个可以有。毕竟很早时候,李克强总理就已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自新一届中央政府履新以来,我们可以有一些基本的判断,这是一届富有改革意识的政府。在上半年,刚刚履新的政府主要是在推动行政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推动审批权的下放和减免。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以及突破方向,并不是上半年的主要任务。尽管国家发改委在5月发布了《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但更多还是一份“原则性”的表述,并不是普遍期待的改革总纲领。大家都在等待金秋时节。熟悉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国情的人们都知道,即将在三季度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中国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轮廓就应该会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报道,财税、金融、能源等领域的改革很可能先亮剑。

真正支撑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高速发展的是人口、入世和改革这三大红利,而不是财政和货币刺激红利。大规模的凯恩斯式财政刺激,并没有抹平经济周期的差异,不过是将经济周期延长了。经济最牢靠的发展,还是依赖于内生增长。在中国,这个内生增长包括三个方面,扩大内需、创新驱动以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者最终又殊途同归,归结为一个供给:那就是制度供给。比如扩大内需,过去我们过多依赖内需中的投资,而不怎么在消费上发力。投资是立竿见影的,而消费是需要过硬的软件环境的,消费环境不好不踏实,老百姓的钱包掏得自然也不会那么痛快。因此,扩大内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并成为新的制度供给。按照供给学派的观点,供给创造需求。正如苹果的iPhone和iPad,以及今年大热的3D打印,在被供给之前,是根本谈不上需求的。对它们而言,毫无疑问是供给创造了需求。经济也是如此,我们消费和创新的提升,其实是在眼巴巴地望着制度供给,基本上到了“大旱之望云霓”的程度。一旦制度供给打开闸门,消费和创新才会被鼓励和激发出来。

改革就是新的制度供给,它是我们经济发展始终能够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红利,既没有刘易斯拐点的担忧,也不存在着看别人眼色的风险。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望成为这样一个大规模改革刺激的窗口,这也代表着市场的一种普遍期待。尽管中国经济上半年的增速接近7.5%的目标底线,尽管决策层提出了经济增速接近下限时侧重稳增长,但是我们相信,稳增长只是为了保持引擎的功率,无论是改革、转型、调结构,还是制度供给,都不是要关了这引擎,而是让引擎转得更稳更久。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3/0719/17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