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无价的院士,还是天价的院士

无价的院士,还是天价的院士

这两三天我总算明白了,院士是一个既有含金量,又有含“金”量的头衔。

据媒体报道,铁道部原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的受贿案曝出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张曙光为评院士,前前后后受贿2300万元。据其供述,第一次提出要200万元,但2007年因7票落选院士。“我自认为是技术上准备不够,但他(注: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是商人,觉得是钱花得不够。”张曙光说,他后来又从戈建鸣手中拿走了600万元,但后来还是以一票之差失败了。

公开报道的信息有限,导致这个腐败小故事有着一个开放的结局:到底是院士单位视金钱如粪土呢,还是张曙光的钱没有打点到位呢?这真是一个费思量的问题。天真善良的人可能倾向于第一个结局,以院士之崇高,岂能将自己待价而沽。不那么“图样图森破”的人恐怕又要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了:黑,真黑啊!2300万都不够。我们希望院士是无价的,而不希望其是天价的,但我们也知道,希望不能当饭吃。

大抵上,院士评选是一个黑箱过程。这个“黑箱”绝没有贬义,只是在客观描述一个过程,那就是公众能看到的只有候选人名单和评选结果,至于候选人名单经过了怎样一个过程变成最后的结果,公众两眼一抹黑。不仅公众两眼一抹黑,连消息灵通的新华社也是两眼一抹黑,否则也不会在新华社“中国网事”的微博上连发四问:参评院士也要花钱?需要花什么钱?院士评选背后有没有猫腻?是索贿借口还是真要花钱?

现在我是越来越笃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表述了,正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那些“亏心事”随时都会“躺着中枪”和“躲着中枪”。就像刘志军的案子不承想牵出了《红楼梦》剧组,张曙光的案子也没料到让院士单位有点下不来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如果在这个面前人人平等,倒也让人们留有希望。

好歹没有把张曙光评上,院士单位至少还不用那么尴尬。但院士评选中的黑箱或者潜规则,毕竟没法躲猫猫了,要直面公众的质疑了。早在2011年时,中国工程院公布当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多位央企高管、政府高官位列榜单,就让舆论有些哗然。院士当然是荣誉,但也绝对是真金白银的待遇,否则也不会引得无数高管高官竞折腰了。

但凡电影电视作品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局,都是想着拍第二季、第三季以至无穷。“受贿2300万为评院士”这个事,绝对有人追剧。但如果只是老百姓在黑箱面前品头论足,难免捕风捉影,弄不好还是个造谣。能进入黑箱里一看究竟的,也只有相关的公权力部门了。张曙光那千万人民币到底送给谁了?这么有收视率的题材,难道不值得追一追吗?院士单位难道也不自查一下,就这么不爱惜自己的羽毛?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3/0912/17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