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推荐 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已按期全部脱钩
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已按期全部脱钩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1月5日,环保部向媒体通报消息称,近两年持续推进的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按期全部完成脱钩工作,彻底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据介绍,2015年3月以来,全国环保系统全力推动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截至去年12月底,358家环评机构分三批全部完成脱钩,其中179家通过取消或者注销资质形式完成脱钩,179家通过原环评机构职工自然人出资设立环评公司或整体划转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形式完成脱钩。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对362起环评机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理处罚,其中问题严重的14家机构被撤销、吊销环评资质。
环评机构主要从事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估等。此前部分环评机构与环保审批部门有着“血缘关系”,存在社会高度关注的“红顶中介”问题。业内表示,环评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可以从制度上避免出现一个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保障制度执行的公正性。“全国现有环评机构984家,其中甲级机构181家;环评工程师1.97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了90%。”黄润秋介绍,根据环保部门实施《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2015年底,环保部部属8家环评机构已经率先完成脱钩。
2015年3月,环保部宣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限期彻底脱钩,在环评行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改革无异于是一次行业“地震”。“没有了‘铁饭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将走出象牙塔直面市场竞争,生存压力之大可见一斑。”有环保业内人士直言,这对于不少“脱钩”环评机构来说,是一道事关生死的坎,如果转型改革及时、对路,未来就能分得更大的“蛋糕”,但如果消极、保守地面对市场,被淘汰也是无可避免的。
“转企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大多还都比较依赖单一的环评业务。”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评分会理事长祝兴祥调研后直言。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中心副主任蓝虹也表示,目前“脱钩”环评机构间确实存在业务较传统、较单一,竞争力弱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问题,“做惯了政府单子,没有生存压力,不接触市场竞争的事业单位环评机构,往往缺乏拓展业务、提升人才质量等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与政府的‘紧密捆绑’,让这些机构每年都有充分的业务保障”。
改革往往伴随阵痛,但原地踏步则更加不可持续。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环评法》的执法检查报告就表示,全国不少环评编制单位往往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利益关系,有些是下属事业单位,违反了《环评法》的有关规定。“改革不仅能倒逼环评制度的升级,更能为‘体制内’的环评机构‘松绑’,这些机构如果能够及时重新定位,是能够面对更广阔的市场需求的。”因此,蓝虹表示,业内及政府要接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被淘汰、被抢生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它们快速融入市场。
责任编辑:张畅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7/0105/17689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