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推荐 2016年我国CPI温和上涨2% 完成预定物价调控目标

2016年我国CPI温和上涨2% 完成预定物价调控目标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张畅)去年首份全年经济数据成绩单出炉。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1%,率低于市场预期,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2%。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顺利完成了年初设定的3%的物价调控目标,不过逐渐拉大的CPI与PPI逆向“剪刀差”,却引发了业界关于通货膨胀的担忧。

具体来看,12月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2%,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66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上涨4.8%,影响CPI上涨约0.2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6.2%,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2.6%,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居住、衣着、交通和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6%、4%、2.3%、2.1%、1.1%、0.9%和0.4%。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指出,12月CPI同比涨幅较11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对比基数相对较高的影响。其中,鲜菜价格涨幅由上月的15.8%回落至2.6%,对CPI的影响减少了0.3个百分点,是同比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随着年末消费旺季到来,蔬菜、水果、肉类以及水产品价格都可能上涨,叠加近期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上升,工业领域产品价格上涨逐渐传导至消费端,或带动核心CPI上升,形成物价上行周期。“由此判断,近期部分供需偏紧的食品价格可能出现快速上涨,未来CPI同比涨幅也将小幅扩大。”

同日公布的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继续走高,同比涨幅达5.5%,再度刷新年内新高。绳国庆表示,受汇率波动等多因素影响,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了部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此外,工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效果显现,供需关系逐步改善,上述因素是推进PPI上涨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CPI的平稳增长及PPI继续上行,二者之间的“剪刀差”进一步拉大。在过去的五年间,我国CPI同比涨幅始终高于PPI,甚至一度出现CPI向上、PPI向下的严重“剪刀差”现象,引发了业界关于工业通缩的担忧。但随着各项制造业刺激政策密集落地,去年以来PPI数据表现抢眼,实现触底反弹,涨幅甚至逐渐超越CPI,形成了罕见的逆向“剪刀差”。

对此,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直言,虽然CPI和PPI目前同步上涨,但PPI的涨幅明显高于CPI,这说明物价上涨主要还是在上游行业,而中下游行业由于终端需求没有坚实的基础,提价能力不足,因此被迫承受及消化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鉴于PPI与CPI之间历来存在一定的传导性,上游原材料价格上升带动PPI上升后,或逐步传导至下游领域,从而导致CPI出现上升,出现通货膨胀风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直言,近期CPI中非食品价格上涨趋势确实较为明显,尤其是服务价格,“考虑到住与行这两个较为刚性的因素,未来PPI有可能通过房租和成品油的价格上涨传导至CPI。”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7/0110/1775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