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北京“两手都要硬”的改革
北京“两手都要硬”的改革
昨日,市长王安顺向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在“2014年主要任务”里,王安顺开宗明义,直陈“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北京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在长期快速发展中,也积累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城市病’”。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各地都在改革。致力于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属于各地的规定动作,差别无非是需要因地制宜;而致力于特大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互适探索,则是“京味儿”改革的自选动作。他山没有之石,历史也没有教科书,北京这样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独一无二的大都市,如何应对大城市病只能摸石头过河。
王安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是这样描述大城市病症状的: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缓慢,优质公共资源过于集中,大气污染、垃圾污水治理任务艰巨,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更专业的解释附在报告的后面,指对人口及相关发展要素向大城市过度集聚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的统称,主要表现为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恶化等。北京已经展开了对大城市病的治理,更主要的改革还在未来的路上,应“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惧”。
而在“市场改革”方面,北京首先提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这也是过去一年,中央政府念兹在兹并将其继续当成今年政府改革的“当头炮”。在这方面,北京自然要跟得上中央的步伐。与此同时,国资改革、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地方债试点改革、民资银行试点改革、农村土地改革以及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改革,都是在整个国家改革的大气氛下理所当然地落地和跟进。不过,在创新方面,在打通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通道方面,拥有中关村的北京是走在全国前面的,更多地是为全国打先锋。通过制度创新来释放科技革命的潜力,始终是北京在市场改革方面的独特旗帜。
一手抓着眼于经济转型的市场改革,一手抓着眼于大城市病治理的城市改革,这两手都要硬。市场不改革,经济发展就失去推力,或者竭泽而渔,终有承受不住那一天。北京的发展智能靠创新和服务,只能愈来愈倚重消费引擎,而创新、服务和消费,这三个支点与投资的根本一点不同就在于无法凭借政府意志完成,而需要做好制度供给和环境规范;城市不改革、人口资源环境与GDP之间的不协调,迟早会反噬掉发展的成果。PM2.5就是一张不期而遇的黄牌,让我们明白城市发展的目的不是GDP,而是这个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城市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要断腕牺牲掉一些GDP,要倒逼着政府从粗放管理转型精细化管理,倒逼着市民要真正建立起公民意识。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4/0117/182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