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大气治污,如何把“包袱”变成生意?
大气治污,如何把“包袱”变成生意?
1月18日,北京“两会”的第5天,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参加朝阳代表团的全团会议时称,治理PM2.5,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对于之前媒体将治理大气污染的资金误读为上万亿,王安顺表示,虽然是误读,但这是民生工程,如果在2017年能够实现天蓝、水清、地绿的话,这个投入也值得。
对于市长有关大气治污的表态,还有公众可能感兴趣的另一段。去年9月,王安顺代表北京与中央签订了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状。王安顺在会上说,“(责任状)也是生死状,因为中央领导说,2017年实现不了空气治理就‘提头来见’。既是玩笑话,也说明了这句话的分量很重”。
2017年能不能实现空气治理目标,就得看这个“包袱”在多大程度上被做成了生意。
政府是PM2.5治理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任何民生问题,都无法指望政府来实现利益的全部诉求。政府负责兜底,负责敞开市场准入大门,负责提供规范保障以防止“良汰效应”。剩下的,交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企业识别风险和报酬的性价比。
历史上,技术革命屡次成为产业发展的扳道岔,托起新的朝阳产业,淘汰掉不适的产业。技术革命的背后,是人类一以贯之的理性革命,那就是对更好生活的向往。雾霾的现状是不可忍受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背离,因此必然是要倒逼出一次小技术革命的。而随着这个小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形成,产业的命运可能也随之敲定。重污染的石化、煤炭、电力等能源企业必须要提供更清洁的能源,能源消费需求和能源消费结构都要经历改变。不能适应清洁能源需求的企业,就有可能因为这种不适应性而被大浪淘沙。
雾霾已然改变的产业生态,我们目力所及,空气净化器首当其冲。但这只是一门小生意。大气污染治理,政府会投入巨资,民资也会从中挖掘商机。在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之后,有专家计算该计划将拉动1.9万亿的GDP,并使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十个行业因此受益。煤层气、页岩气、清洁能源,处处都是革命的字眼,只是不知道谁能真正将技术做成大生意。在市场之外,雾霾需要人们改变既往的生活消费习惯,践行节约,提升公民意识。市场不能帮助人们做这些。市场所能做的,是从五花八门的技术中留下最适合的技术,最适合的商业模式。
鱼和熊掌如果能兼得最好,不能兼得就要有取有舍。北京乃至全国治理PM2.5,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是要更高的能源成本,还是更高的环境成本。我们过去经济上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以透支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而透支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成本,却很少计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里,而是任由“外部性问题”挥发。如今,我们治理PM2.5,以及更多的环境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要让这成本显性化。对于国家而言,是要承受一些GDP损失的,但同时也带着产业升级转型的希望。这是国家在鱼和熊掌之间的选择;对于个体而言,是否愿意为更好的空气而付更多的钱呢?这是个体在鱼和熊掌之间的选择。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4/0120/182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