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推荐 两会声音
两会声音
3月9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针对业界关注的营改增减负效果、房地产调控措施等热点,多名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扩大营改增进项抵扣范围
自去年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以来,减负效果如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副会长蓝逢辉在大会发言时表示,经过对部分省市营改增运行情况的调研,总体看,营改增减税效果明显,达到预期目标。后营改增时期,随着抵扣链条完善、市场规范、制度推进,减税效果将持续释放,总体税负有望继续下降。
与此同时,营改增背后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蓝逢辉表示,从宏观看,主要是营改增引起阶段性税负不均衡、部分企业税负上升,且与营改增新变化相适应的增值税税制建设需要同步,要进一步简化税率、优化税制。此外,还有部分省区市国税征管力量不足,需要充分发挥税务师等专业服务社会力量。
对此,蓝逢辉建议,应进一步兼并增值税税率档次,减轻税收遵从和征管难度,简化征管流程,服务纳税人。同时继续降低税率,针对交通运输行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适度降低增值税税率,合理下调增值税收入规模,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起征点,实行超额征税。此外,还应继续扩大营改增进项抵扣范围,结合行业资产结构、成本要素、精英特点,增加抵扣范围、确保税负公平。
“当然,同时也要改进税务服务,例如修改发票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发票使用二维码、条码管理,延长发票认证和抵扣期限,同时配置专业社会服务资源,特别是税务师等专业力量,服务国家税收。”蓝逢辉表示。
■建立自动机制对冲楼市异常
近十年来,我国楼市短期调控始终追着楼市波动走。针对这一状况,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泓铭在大会发言时表示,房地产市场长期波动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长期以来国人对于楼市作用的片面认识,过分依赖它推动经济财政的增长;其次,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过大,而投资市场狭隘,导致货币大量流向楼市,不断推高房价和销售额;再次,在前面两个原因的推动下,“房价只升不降”成为民众牢固预期,导致阶段性恐慌式购买,这是楼市长期不正常的心理原因。
“楼市的激烈波动,尤其是房价快速上升,对于经济社会乃至于全局的破坏作用如何估计都不会过头。过分看重它在经济增长中的短期作用,放纵过热,其实是饮鸩止渴,加速危机的到来”,张泓铭表示。
因此他建议,我国应创建一个对冲楼市异常波动的自动机制,“历史表明,每次楼市调控都有两项极为管用的手段——金融和税收,尤其是金融的首付率和房贷利率,但过去各种手段运用是人为安排,容易受到地方认识的局限或人为操控,也有时间滞后,为克服人工调控的弊病,需要一个自动机制,就是当楼市异常波动(上升或下降)到一定程度,机制自动触发对冲,无需人工安排”。
■探索制造强国建设投资基金
制造业的盛衰关乎国强民安,制造强国的建设刻不容缓。在大会发言时,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表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具备制造全体系的制造大国,但要成为制造强国还任重道远,面临着结构性失衡、供需关系失衡等问题。
首先是结构性失衡,即基础性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出现过剩、高端技术产品相当匮乏等问题突出。此外,我国资源不均衡、资本匹配难、创新受局限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中小企业“投资难、融资难”并存,举步维艰。另外,由于发展方式粗放、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对此,民盟建议围绕《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实施指南,聚力重大工程实施和重点领域创新,补齐制造业短板。同时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实行结构性减税,把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并探索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战略制高点领域集聚,充分发挥国家先进制造业投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等基金的作用,确保工业投资稳定增长。
此外,我国还应加大财政的引导性支持力度,将技术改造与智能制造、绿色改造等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制定《制造业促进法》、《技术改造促进条例》和《境外投资法》,确保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有法可依。
■国企改革需出台容错制度
作为我国本轮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全国各地国企改革已进入重要阶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在大会发言时表示,经过调研发现,国企改革中一些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逐渐显露,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激励国企领导大胆改革,建议出台具体的容错制度。
傅成玉表示,具体问题表露在,一是不能把国资、国企监管改革与国有企业自身改革相混淆,不能用国资、国企监管改革代替国企改革;二是改革主体不清,企业改革缺少内生动力;三是缺少保护企业领导者改革担当的环境,企业领导对改革顾虑较多。
傅成玉举例称,在调研中听到比较普遍的反映是:干得好的没认可,干得不好有考核;有了争议没保护,出了问题要追责;干得多的毛病多,不干事的最快活。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国企内部形成了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提意见的不正常现象。为此,他建议制定激励和保护国企领导大胆改革的相关政策,出台具体可行的容错制度;审计、纪检监察、干部管理等部门制定各自领域激励改革、保护担当的相关办法和措施。
此外,傅成玉还表示,未来的国企改革应明确改革主体,突出改革重点,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来划分国企改革的主体,落实改革责任,同时创造激励改革、保护担当的大环境,并且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重点突破。“例如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范围,从现在的三级企业搞混合所有制试点,扩大到二级企业甚至企业集团层面,这既增添了国企自身活力,又彰显中国深化改革的力度,还可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回到实体经济,降低我国金融业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张畅
责任编辑:张兰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7/0310/18453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