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下一份改革答卷正执笔

下一份改革答卷正执笔

今年的“两会”,改革是当仁不让的大热话题。过去一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交了一份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改革答卷。这份改革答卷还将怎样执笔,“两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

去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定音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用法治调和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如何因国情制宜减少管制和垄断,都决定了我们能否趟过改革“深水区”、跃过“中等收入陷阱”。

在现代市场经济里,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十指相扣,这是无法改变的。政府已经深深嵌入到经济活动中,在此基础上,重要的是如何规范政府的经济角色。

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做的改革是退权和限权。前者包括行政审批的下放和取消、公布权力清单、制定“负面清单”、注册制改革、以真正的风险监管代替市场管制,凡是市场和社会能够做到的,政府就把手放开;后者包括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依法治国,依法行权,权力运行要让人们看得见。

在此前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而更早些时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提及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时指出,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这说得都是对权力的规范。

于法有据,经常面对的难题就是特事特办和政治任务,导致法律关键时候掉链子,从而让执法者失去对其的敬畏。媒体近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某地为了大气治污考核过关,情急之下勒令辖区内的所有有排放的工厂企业停工一个月,当地官员也承认不合法,但强调这是个政治任务。于是就这么做了,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于法有据,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一个艰难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强势政府还需要有强势法律作为平衡,以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所需要的发展空间。否则政府“越位”干扰和挤压市场,就是下意识的。

这些都是政府对自身的改革,决定着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改革方案,也将陆陆续续公布。这些改革方案在多大程度上细化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决定了今年改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而随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宣读,以及重要改革机构的定型,都将让“两会”打响改革的头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去年“两会”时的“约法三章”拉开了政府放权让利的序幕,而今年的“两会”也会在新的水平上让改革更上一层楼。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4/0304/18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