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改革,先出的牌最难打

改革,先出的牌最难打

据媒体报道,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近日表示,国资委目前正在研究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但对顶层设计这一块各方面认识还有一定差距。彭建国同时强调,国企改革是有顺序和底线的。垄断体制在被打破之前不能先进行“混改”,应先破除垄断再进行所有制改革。否则即便引入民资也只会形成新的垄断,很容易带来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在大的改革史上,有过先价格改革还是先企业改革的争论。在上世纪80年代,意识形态的束缚还很强大,国企改革除了放权让利,就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因此,价格改革成为突破口,不过1988年的价格闯关失败,通货膨胀高企导致闯关匆匆结束。这场争论的结果不言而喻,当这个市场上没有足够多的企业增量保证供应端的弹性,价格改革肯定是HOLD不住的。在90年代,南方谈话后“姓资姓社”的禁区被打破,市场经济成为改革方向,股份制和“抓大放小”政策的宣布,既解放了国企,也打开了市场准入,成就了一段难得的“民进国退”时期。企业获得大发展的同时,困扰80年代的价格改革,在无声无息中就完成了闯关,再也没有出现引发全民抢购的通货膨胀。

改革的出牌是有顺序的,出错了会加大改革的成本,让改革多走几年的弯路。但渐进式改革有这样的矛盾:先出的牌往往最难打。无论是价格改革,还是产权改革,抑或是资本市场改革,他们的前提都是放开市场准入,增加市场的供应和竞争,建立起一个多层次有弹性的供给力量。只有这样,管制的价格在放开后才会被消化,这个价格既是商品价格,也是要素价格和货币价格。但放开市场准入、松绑管制,却是要革政府的命,要政府自己壮士断腕,简政放权,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政府自我革命的意志有多坚决,决定着改革的成效和进度。

现在的国资改革,又面临着这样一个谁先谁后的选择:先进行市场改革,扩大市场准入,破除垄断,还是先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资改革的产权改革。这个选择在混合所有制甫一问世就引发激辩。“知”的方面都倾向于先扩大市场准入和破除垄断,但“行”的方面却在破除垄断上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进展,知行难以合一。当下虽然反垄断一浪高过一浪,却基本上是在创新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调查,没有触动国资改革最具意识形态的羁绊、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在不同时间进行破除垄断和打开市场的工作,混改的风险一如这位国资委官员所述。

十多年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曾有一场关于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的争论。杨小凯说,新兴国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借鉴技术和管理的甜头,有可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借鉴和创新上懈怠下来,从而对长期增长形成 “后发劣势”。这个“后发劣势”,其实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同义词,一味回避最难的改革,打最容易的牌,改革可能越走越难。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4/0822/19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