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中国政商关系再思考

中国政商关系再思考

在媒体近日报道山西反腐时,有一个现象非常熟悉,那就是抓获一个商人之后,往往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官员纷纷落马,而在拿下一位官员之后,往往他朋友圈里的商人也随之身陷囹圄。

往前追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黄光裕锒铛入狱之后,很多身居要职的官员也东窗事发;薄熙来被“双规”之后,实德董事长徐明也跟着“失联”,后者成为前者定罪的重要证人;“白手套”丁书苗出事之后,刘志军也难逃法网,铁道部的腐败窝案被揭开了盖子;而“大老虎”被一步步拔牙的过程中,那些所谓的民营企业家,也一一现出了黑社会和“白手套”的原形。

这恐怕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政商关系,危机重重,眼看着起高楼,也眼看着楼塌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么拔出萝卜带出泥,要么树倒猢狲散。

有道是,做商不如官商,做个红顶商人,很多时候已经是成功学的标志了,否则对胡雪岩的顶礼膜拜也不至于如此炽烈。细读胡雪岩的发家史,与诸多现在的“白手套”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找到了左宗棠这棵大树,从此深深陷入到政治的倾轧中,繁华过后一败涂地。过个一两百年,人们读徐明的发家史,恐怕也是一样的滋味。

在中国经济中,政府是一个强势的角色,对原材料、土地、贷款等要素资源的分配有着予取予夺的大权。这是一个强烈的磁场,吸引着诸多企业家,诚如费正清而言,苦心揣摩获得捕鼠特权,而不是苦心研究捕鼠夹子的制造。如果关系、寻租、裙带可以赚钱,而且还是赚快钱,那么就很少有人去琢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搞不对激励,改革的目标就很难达到。

这种传统的政商关系,这种散发着两千年霉味的政商关系,这种深深烙印着吕不韦、胡雪岩痕迹的政商关系,是不容于市场经济的,它不会带领市场经济奔向“决定性作用”,而是带向权贵经济。这种历史的惯性直到今天还掣肘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它既与政府集权和掌控过多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也有企业家自身的问题。同样是需要跟政府深入打交道的公司,实德一蹶不振,万达蒸蒸日上,已经部分给出了答案。那么,企业家应该离政治多近?通常的一个回答是,与政府走得很近,但不与特定官员走得很近。马云就说过类似的话,只恋爱,不结婚。王健林说亲近政府,远离政治。殊途同归,说得都是同一个意思。

知易行难,这是中国政商关系的特点,处理好政商关系,对于企业家而言,比在哈佛读个博士还困难。但中国经济要转型,中国社会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能够建立起一套能够良性互动的政商关系。对于“政”而言,要简政放权,松绑管制,减少与市场的寻租点;对于“商”而言,all in or nothing,代价太大。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4/0827/19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