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中国外交的“风”“水”

中国外交的“风”“水”

从APEC到G20,中国外交长袖善舞,腰身愈加柔软。

一个星期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水立方”对着外国同事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这是老子的名言。关于水,老子还有一句名言:水能就下,得以容纳百川,成其之大。“不争”和“纳百川”,构成水哲学的姐妹篇。

几十年前,我们钟意的不是“水”,而是“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外交得硬碰硬,是零和博弈。这让我们交了学费。风太刚烈,来得汹汹,去得匆匆,不稳定,不长久。后来我们努力发展经济,韬光养晦,井水不犯河水。25年过后,中国强大到藏不住,积极进取的外交窗口已经打开。这时,我们告诉世界,中国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涓涓细流,泽被万物。

外交若水,求的是双赢和对话。习近平身先士卒,在他重塑官话体系的努力中,外交官话也是耳目一新,跟国际官话水乳相融,释放魅力。

我们开始用更多比喻。11月17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演讲说,中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中国虽然是个大块头,但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人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和合作发展,不会动摇。简言之,大块头有大智慧。

我们开始玩幽默了。在上述演讲中,习近平全面阐述中国亚太政策之余,还透露了自己第二天的一个特殊行程。“明天,我将去塔斯马尼亚州,这样我将走遍澳大利亚所有的州,我对澳大利亚的认知就可以更加丰富全面。”说到这儿,习近平笑着加了一句:“不知道有没有发一个证书给我?”这个包袱抖得很成功,现场很欢乐。

最石破天惊之举,在于我们敢自嘲了。一周前的APEC国宴上,习近平说,“也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举重若轻的自嘲,顺手就把APEC蓝“脱敏”了。

官话之外,外交的行动同样富于变化,从金砖银行到亚投行,从“一带一路”到亚太自贸区,从事建设性的工作,让别人搭便车。跟美国达成碳减排协议,跟韩国和澳大利亚结束FTA实质性谈判,来的都是客,打开门做生意。你搞你的“重返亚洲”,我搞我的细水长流。对此,《金融时报》比较了中国和俄国的外交,撰文指出,上周在中国召开的APEC会议寻求向世人展现一个自信、强硬但又具有建设性的中国。中国对本国的实力和长期经济前景有信心,认为可以采取着眼于长远的行事方式,实现自己的抱负。

自信成熟的外交,强硬有道、有度,剩下的以柔示人。太平洋足够大,能够容纳得下老大老二。中国外交“风”“水”相济,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共同调和出中国外交的宜居环境。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4/1119/20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