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强式推销”为何这样强

“强式推销”为何这样强

据媒体测算,李克强总理年内五次出访,已经斩获1400亿美元大单。其中,铁路单和能源单唱主角。总理也被称为中国制造的“超级推销员”。

中国的总理为何有这么大的能耐呢?因为中国制造给了总理这样的底气。

比如中国现在向外推介的产品很明确:一是明星产品,高铁和核电。它们与之前中国制造的拳头产品——纺织品相比较而言,不仅单项产品金额巨大,而且一般是装备、劳务和技术三位一体的出口,输出的是中国制造的升级形象;二是过剩产能。中国的过剩产能严重,但过剩产能不等于落后产能,如果“走出去”,在“一带一路”等大战略中找到投资机会,毫无疑问将是双赢的事情,既是两个国家的双赢,也是经济与外交的双赢。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制造被记下中国经济腾飞的首功。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没有资本,也没有技术,惟一有的就是劳动力。这构成了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原点。廉价就是我们的优势,这不是由我们的意愿决定的,这是由我们的能力决定的。于是,低劳动力价格,以及资源的粗放使用和环境成本的隐性化,既让中国崛起,也让中国承受了增长的代价。

我们做了那么多年的衬衫与裤子,那么多年的玩具和小商品,在资本和技术的积累中慢慢形成中国制造的新优势。价廉仍然是我们的优势,但产品已经鸟枪换炮,高铁成为我们的头号明星产品。再没有像高铁一样合适的产品,代表着庞大的新兴产业,代表着一国工业实力的扛鼎之作,让中国制造有机会扬眉吐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海外市场,中国高铁不是一帆风顺。对一个市场的后来者而言,进入的成本总是更高。在墨西哥煮熟的鸭子飞了,在泰国一波三折。显然,这将是中国高铁在未来的新常态。在国内市场,两车合一,高度统合,既能减少内耗,亦有可能增加内耗。中国高铁永远是凭技术说话,消灭竞争之后带来的创新陷阱,是否有足够的激励来破解和越过,决定着中国高铁发展的后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高铁依然是总理推销的重中之重,但中国制造已经给中国总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项。在高铁之外,总理出访时的中国制造推介名单,陆续有了4G技术、核电、水电、风能、支线飞机,以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事实上,当外媒愈来愈多地讨论中国的高铁、华为和阿里巴巴,新一代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为中国制造代言。

中国制造并不完美,它有着很多短板,对此我们心知肚明。但只要处在充分竞争的环境,让市场锻炼中国制造的水平,一切问题都只是时间问题。总理一年见证签下1400亿美元的大单,所倚仗的中国制造不是来自温室,而是来自暴风雨后的洗礼。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4/1222/20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