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法治的不足、彰显和博弈
法治的不足、彰显和博弈
过去一周,颇有几件热点新闻,看似彼此孤立,却都逃不过一个法字。这里面,有法治不足的扼腕,有法治彰显的击掌,有法治博弈的期许。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法治也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山高水长,天地辽阔,法治在当下多一分努力,在未来就少一分惆怅。
法治不足的例子发生在河南和山西。在河南南阳,开发商雇佣“艾滋病拆迁队”,对尚未签署拆迁协议的居民进行恐吓和骚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句话,无法无天。一个社会要有底线思维,要么是道德的底线,要么是法律的底线,如果底线被洞穿,那么人性可以堕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开发商不会不知道“艾滋病拆迁队”可能引发的不可测后果,他敢于这么做,是否得到了公权力的默许甚至背书,成为法治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山西太原,女农民工讨薪命丧派出所,据媒体发布的照片,画面中的民警冷漠傲慢,一名民警对该女农民工至少实施了拖拽、脚踏头发的暴力行为。事后,这名民警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执法者视生命如蝼蚁,暴力相向,让老百姓对公权力畏之如虎。警察权泛滥的土壤,开不出法治之花。
法治在这一周也取得“大捷”。琼瑶起诉于正侵权案宣判,琼瑶胜诉,于正被判公开赔礼道歉,包括于正在内的五名被告共计赔偿500万元。而《宫》剧被要求立即停止发行和传播,被认为是“放了大招”,使得抄袭成本远大于500万元。于正被指抄袭多年,不仅未付出代价,还愈发得意,几乎代言了“劣币驱逐良币”。难怪此次“落难”,点赞无数,人民日报振衣而起喝之“文贼”。知识产权终于是个事儿了,这一直是我们产权保护的短板。保护产权,这样的案子一个接一个,才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上述法治的例子,非黑即白,人人皆有共识。更多的法治,因为厘不清政府与市场、个人的关系,始终处于博弈阶段,究竟是哪一种观念胜出,时间是最后的答案。
在全国人大分组审议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时,委员们建议删除第45条,即授权地方政府自行限制、禁止机动车通行的类型、排放控制区域和时间。该条授权条款被普遍认为是“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法律依据。吴晓灵委员指出,“政府开始热衷于采取行政措施限制车辆行驶。买了一辆车,一个月有四天不能用,其实本身就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侵害。现在一周限行一天,迫使有些家庭买好几辆车,那么如果单双号限行就迫使更多的人再买车”。
同期修订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也提出,“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增加义务的规范”。如果成为最终的法律条款,政府权力将被规范,而不是随心所欲。
立法本来就是博弈,讨价还价和此消彼长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法治要求法律体现共识和基本价值,肉食者谋之的法律,只是法家的还魂。
所谓法治,治公权不治百姓。据媒体报道,交通部酝酿修改《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延长收费年限。部门立法,公正性从来都是一个问题。可以预见,《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只会为怎么收钱修改,而少有为打破成本黑箱修改。选择性地将意志上升为法律,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而是“奉旨收费”。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4/1229/205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