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期待经济学家更激烈的交锋
期待经济学家更激烈的交锋
情人节当天,中国最牛的一批经济学家,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5年年会”,对于新常态和“十三五”规划各抒己见。
经济学有一句“戏言”:一百个经济学家里面,会有一百零一个的观点。观点之间的激辩和交锋,原本就是经济学家的特点。一百多年来,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论战,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论战,新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卷土重来,期间奥地利学派、供给学派、制度学派等也是“聒噪”不已,为繁复多变的经济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维和解决办法。
经济学家经常是按捺不住要把对立观点驳倒的。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会场,虽然经济学家各自发言,没有你来我往的针锋相对,但还是能够看出些许观点的交锋:有些更强调稳增长,比如林毅夫;有些更主张调结构,比如王小鲁和哈继铭。虽然著明的“市场派”张维迎没有发言,中途离席,但他的自由市场观点广为播种,一定也是鼓励市场出清,站在林毅夫的对立面上。
或许正如蔡昉总结的那样,稳增长和调结构,是一种“刀尖上的平衡”。经济学家的共识在于“十三五”时期保持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是必要的,但具体是7%还是8%或者是更低,正是经济学家的分歧所在。
这其实也是围绕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两种声音:一是虽然不惟GDP论了,但增长不能一降再降。从“保八”退到“保七”尚可接受,但“保六”是万万不能的。经济增长太低,企业盈利难以为继,失业增加,这会让中国面临一个岌岌可危的内部外部环境;另一个则认为为中国经济长远计,需要直面一个阵痛期,去债务、去杠杆、去泡沫和去产能。“四去”期间,经济增长可能很难看,但市场出清之后,我们还能回到一个更有活力的增长。
中国经济现在发展到的这个阶段,成绩有目共睹,矛盾也无处不在,包括大政府和大市场的消长,旧思维和新常态的博弈,供给和需求之争,泡沫和改革的赛跑等等。这是经济学家的“福音”,为他们经世致用提供了广阔舞台。正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政治家。经济相对而言,是个中性话题,大致可以畅所欲言,即使触碰到一些意识形态的禁忌,也是在学术范畴之内,没有那么多吓人的大帽子。
已故的经济学诺奖得主科斯曾提出,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思想市场从本质上说,其实也是个要素市场。
经济学家应该敢于亮出诤言,应该可以有更激烈的交锋,应该持续给思想市场注入活力。正是因为中国经济处于急剧转型之中,经济学家才更要指出方方面面的利弊,以正视听。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5/0216/208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