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杨溪今日评 最严控烟还需要最严落实
最严控烟还需要最严落实
自6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控烟条例》规定,一切“带顶带盖儿”的地方或者排队等候的队伍中都不能吸烟,此外,幼儿园、中小学校、文物保护单位、儿童医院等地的室外区域也全面禁烟。同时,根据控烟令规定,如果在禁止吸烟场所和区域抽烟,将被处以最高200元的罚款。
无论是禁烟的范围还是处罚的金额,都让北京此次控烟的力度被称为“史上最严”。政府一声令下,单位、学校、医院以及商业场所立即积极响应,张贴警示标识、悬挂横幅,毫不怠慢。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但“最严控烟令”仍需“看疗效”。四天过去了,高调出台的控烟令究竟效果几何?
答案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据媒体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外近两个小时内,先后有30多人吸烟,其中一人更站在禁烟横幅前吸烟,该院一名清洁工称,前日六小时内共捡到上千个烟蒂,已比平时减少,而该院共有400多名禁烟监督员,只能对吸烟者劝阻。
近年来,各地“史上最严”的控烟法规层出不穷,却往往面临着有规难行的尴尬。而控烟之所以难见成效,一方面,逢人递烟依然被视做一种“礼数”,饭桌酒局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即使规定了惩罚措施,但法不责众,受到惩戒的毕竟是个例。去年3月1日,深圳版控烟条例就曾出台规定,对违者处以50元至10万元不等罚款,被舆论称之为“全国最严的控烟条例”,但至今也鲜见开出罚单。
相形之下,北京这区区200元的处罚金额,对于“不差钱”的烟民而言似乎远远起不到震慑作用。如果放到国际社会上,更是小巫见大巫。在新加坡,如果有人在公共场所吸烟,最高可以罚款2000新加坡元,相当于人民币9000元以上。
控烟令的出台,作用不可低估。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从我国多年的控烟历程来看,执行难、屡禁不止是一大弊病。“最严控烟令”的落实需要法律的保障,需要立法、执法、守法三管齐下,需要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然而,尽管控烟令赋予了公民举报的权力,但对公共场所的吸烟行为,大多数人仍旧是敢怒不敢言,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听之任之。在北京控烟令实施之前的一次调查中,超过六成的市民表示不会劝阻吸烟。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持续有力的监管的确是最终取得控烟成功的一个方面,而公众有意识地参与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控烟令只是看上去很美,但实施起来却难以奏效,那么最终只能沦为“纸老虎”。不仅政府推出控烟令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法律法规也会因此而失去应有的尊严。既然其他国家和地区能够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实现控烟和禁烟的目的,北京没有理由做不到。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5/0605/21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