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春节,时间轴上的文化博弈

春节,时间轴上的文化博弈

千年的文化惯性,让使用了100多年公元纪年的中国人,仍执拗地将农历春节视为“过年”。每年腊月的尾巴,近乡情更怯,这种张力一直存在。

但也仅仅只是惯性。过年的仪式感,需要文明内核的支撑。但浩浩汤汤的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将农耕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那些与农时、宗族、人情、仓廪、祭祀等息息相关的物质基础,早已“换了人间”。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过年再也不是彼过年。

于是,我们在这种本土文化和外来文明的不适感中,置换出“新年俗”。从春运到春晚,从贺岁档到出国游,从朋友圈到抢红包,过年的“场景”依然强大,但“节”的味道在减弱,“假”的实用在增强。在互联网和消费主义氤氲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和年轻世代,更是缺乏对春节大团圆的温情敬意。愈往后,穿新衣、放炮仗、贴春联和年夜饭这些春节的“内容”将沦为“形式”,遑论守岁、祭祖、迎灶等“旧思想”,早已一去不复返。

现代性始终是一个难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对精神和文化形成反噬,在全世界都是如此。全球化和资本化,一方面重塑了各国在产业链上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混一诸侯”,造成文化多样性和本土性的断层,变成简单粗暴的“货币崇拜”。

不过,凡事都不会是线性的,而是充满变量,彼此碰撞,折冲樽俎,向多个方向发散。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坐大,伴随着有钱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的扩散和繁衍,中国春节文化反而在海外日益坚挺。虽然不能说墙里开花墙外香,但确实距离产生美。这既是因为在海外作为少数派的华人,需要春节来凝聚人心;同时也是因为利益导向,世界各地都在争相讨好“北京镑”。

可以说,文化是软实力,但光有软实力也不大管用。强势的文化来自强势的国力,否则前者“只能被别人表述”。春节文化之所以近年来在海外“摧城拔寨”,无疑是搭上了中国经济实力的便车。归根结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碰到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文化的好感或咸服,并不是偶然的。

历史不是单行道。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往往也要着手文化的复兴。这使得因受工业文明挤压的春节文化,却又因工业文明赋能的国家而反弹。

春节仍有文化黏性。春节文化,被弱化,又被创新;被改造,又被溯源;被消解,又被消费。它依然是中国的符号,依然是“家和万事兴”传统文化的最佳注解,以及最好样本。它依然是活的文化,依然与时俱进。春节,有人嫌商业化,有人嫌不够潮,它虽然不能调和所有人的口味,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诉求,但不可替代。

2018,戊戌狗年,新年快乐。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8/0214/2302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