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推荐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国有:用“德”“诚信”“品质”打造知名企业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国有:用“德”“诚信”“品质”打造知名企业

微信图片_20180509103019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实习记者 杨忆霖)5月9日上午,在第二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由北京商报社主办的“企业家精神”样本全国征集启动仪式暨第七届21世纪商业文化论坛在北京新闻大厦正式举行。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国有表示,契约、诚信、创新是最重要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生涯主要不是创新,而创新需要先期感觉、自我启动、坚持不懈,商业文化方面‘德’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家要特别重视对诚信素质的培养,德’‘ 诚信’‘品质’打造知名企业。”

张国有表示,企业家的诚信素养是指企业家平素养成的守契约守诚信的习惯,这种诚信习惯就是商业文化当中的“德”。“ 德”使市场交易得以有秩序的健康发展。而德的反面是“缺德”,缺德的企业与企业家时而出现,缺德并不随之技术进步而消失,而是利用同时代的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假冒伪劣,敲诈勒索。“2000年前我们祖先所倡导的契约与诚信,至今还在倡导。我认为产品质和企业诚信,是企业生存的两块基石。未来30年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品质与诚信问题,品质是企业的结果,诚信是企业的根基,坚守品质、坚守诚信,企业就能够顶天立地。”

针对企业诚信的思考,张国用《大宅门》大掌柜白景琦的来说明,张国有指出《大宅门》虽是文学创作,但是勾画了企业失信、守信,造假所涉及的五个方面。首先,企业确实在失信造假。失信造假的主谋不在伙计,而在掌柜,掌柜不允许不支持假就造不出来。企业造假的主谋,一般都是企业领导人。其次,企业被逼失信。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孙家企业,如果不加管制,有更多的孙家出来。被逼造假,说明市场环境不好。在这样的环境里面,造假的企业越来越多,不造假的企业没法活。所以需要一批企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造假。政府要主动作为,加大力度,造成社会约束的环境,使造假企业没法活下去。

张国有也介绍,企业失信,可以自行管制。中国有些集团的下属企业,分店出现失信违规的行为,连外部的企业巨头在一些地方查出涉嫌欺诈消费,集团出面对消费者道歉,惩治坏的分销机构甚至解除合约,进而相关规则。如果集团失信违约就难办了,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管束。张国有还特别强调,政府是治理诚信环境的主要责任人。一个企业造假,没人管。现在违约失信的事已经不是个别领域个别现象。所以,企业诚信环境的好坏,与政府作为直接相关,使造假的企业没法活,这是政府要大的事情。

张国有还指出,以诚信为本,关键在于端正企业良心。企业良心应该是企业人的良心,首先是企业家、CEO的良心,这些决策者、管理者的良心坏了,企业就跟着坏了。企业行为是企业家良心影响很大,“我们常说治企先治人,治人先治观,治观先治心,治心先治本,这里的本就是诚信。但是要坚持诚信,治理造假,建设诚信的环境,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因为一次失信要用十次守信来赎回,一年失信要用十年守信来赎回。战后日本扭转劣质品的形象用了20年的时间才在世界上立起高品质的丰碑。”而未来30年,中国面临的基础问题是品质诚信问题,中国需要发展速度,但更需要品质,品质低就到不了世界的高端位置。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8/0509/2404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