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违约潮起,谁被驱逐

违约潮起,谁被驱逐

进入2018年,企业违约“如期而至”。据媒体粗略统计,今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上已累计违约债券19支,超过150亿元。包括盾安、亿阳、中城建、川煤、丹东港、富贵鸟、神雾环保、盛运环保和凯迪生态等企业纷纷中招,有的是常客,有的是新人。

2017年是去杠杆之年,目的就是为了挤压风险。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违约,去杠杆就是逗你玩。

形势使然。当下的去杠杆,是对过去八九年货币超级宽松周期的总清算,因此金融监管和货币投放双双从严从紧,使得习惯了信贷刺激的企业,不得不面临新时代和新常态。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的债务到期兑付规模将逐渐上升,紧日子和苦日子还在后头。

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企业融资金额为3.8万亿元左右。相比较2017年和2016年,这个数字,分别减少了0.96万亿元和1.63万亿元。

可以说,企业面临着融资渠道的“三杀”:首先,股债两市双双收紧,前者IPO审核陡严,过会率下降,排队成本高企;后者债券频频发行失败,利率不断抬升。其次,资管新规下,非标融资正式被关进制度笼子,通道业务也被封死。而非标和通道,恰恰是很多资质较差的民营企业的输液管。在货币宽松的周期里,钱唾手可得,现在却是望梅止不了渴。

监管风暴,货币收缩,打破刚兑,整个市场都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加速出清,因而违约潮起,此前隐藏很好的杠杆、套利、影子无所遁形。

如今,企业过去那套高杠杆的激进扩张模式难以为继,新债还旧债、债滚债行不通了。并且,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初扩张过快、杠杆使用过高的民营企业,未来违约是大概率事件。宽松周期里加的杠杆,含着泪也要降下去。负债高的房地产企业,迅速高周转起来,回笼资金,保证资金链的安全。负债高的过剩产业和环保企业,则力有不逮,自救乏力。

整体融资收紧,爆仓也会出现误杀,将那些只是资金链临时掉链子的“良币”驱逐出市场。违约的企业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这并非偶然。当信贷额度有限时,银行的信贷资金会优先向央企和国企倾斜,因为它们有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货币宽松周期还能喝口汤,至少有非标和通道,再不济还有民间借贷。但在货币稳健周期里,可能就是最先被发现裸泳的接盘侠。

去杠杆,挤泡沫,当然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过于依赖信贷刺激的增长模式必须到此为止。不过,对于去杠杆过程中民企的融资困境,政策是否增加一些精准和对冲。货币收紧,信用收紧,这并非央行所乐见。我们希望是紧货币、宽信用,良币驱逐劣币,而不是只驱逐民企。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8/0516/2416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