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推荐 经贸新关系下的中美“生意经”

经贸新关系下的中美“生意经”

2

22

中美贸易停战,新的经贸关系也随之开启。美国当地时间5月20日,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中两国已就框架问题达成协议,同意停打贸易战,双方将继续就经贸问题保持磋商。同时,业界还有消息称,姆努钦还透露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近期即将访华。就在姆努钦接受采访的前一日,中美两国就已经发表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敲定了两国在制造业、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方向,并就这些领域的具体合作形式留下了“活扣”以待后期继续磋商。

服贸合作的“双赢结局”

根据联合声明,中国不仅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服务外,中美双方还就创造有利条件增加服务贸易达了共识。可见,在一个新的经贸关系下,两国的服贸生意也将大踏步式地加速升级。

相关统计显示,美国是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伙伴。2016年,中美服务贸易额为1181.3亿美元,同比增长4.7%,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18%。

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存在的巨大服务贸易顺差不容忽视。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曾表示,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国,且近年来逆差额快速增长。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6年,中美服务贸易总额增长3.3倍,而逆差增长了近33.7倍。据悉,去年,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占美国全部服务贸易顺差的15.9%,较10年前(2008年,4%)提高了12个百分点左右,而从金额看,去年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是2008年的近8倍。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表示, 教育、旅游、金融、保险、专业服务、计算机等领域服务,在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中名列前茅,总体来说,美对中服务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智力密集的新兴服务领域。相较之下,中国对美国在服务业方面的出口主要在旅游、教育等传统服务业方面,但是近年来,中国在计算机、金融等技术密集服务业方面的对美出口也在逐渐扩大。

卢进勇指出,中美两国在下一阶段谈判过程中,美国可能会向中方提出继续扩大进口技术密集、智力密集等领域服务的要求。但同时,卢进勇也强调,本身中国近几年就在不断扩大在服务业对外开放,双方如果达成新的合作,也将会倒逼我国服务业加速开拓新型业务。而这对于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标准的规范,以及自我创新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两国之后在服务贸易方面进行的谈判,也必定将迎来一个双赢的结局。”

本土制造业转型新契机

本次联合声明中,中美双方还就扩大制造业产品进行了讨论,但仅“达成共识”,这意味着,双方在具体细节上,还需要下一步的谈判。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称,我国在制造业具有规模大、配套齐全的优势,并拥有众多合作伙伴,具有发展规模经济及产业集聚的基础。此外,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相较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我国劳动者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同时,白明也提到,随着我国要素成本、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已有不少外资企业将工厂迁至东南亚地区。“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不进则退。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未来还要向制造业强国发展。当前我国超过一半的制造业仍处在中低端水平,但可喜的是,在核电、手机、工程机械、家电、高铁等领域,我国已形成优势。”

近年来,随着中美两国经济互动的不断频繁,两国经济依赖程度亦不断加深。具体在制造业,中美合作不断加强,并根据自身优势在产业和价值链上进行了密切的分工与合作。“美国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在产品研发上具有优势,我国劳动力密集,具有加工装配的优势。同一条产业链,既包含高端环节,也包含低端环节,以手机制造为例,美国负责研发芯片,而我国负责组装手机。”白明介绍,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在制造业上就展开合作,共涉及IT、汽车、手机、纺织、服装等多个领域,几乎美国大型企业都和我国有合作往来。

白明预测,“中国制造‘2025’”将继续成为中美下一步谈判的重点话题。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始重振制造业,与此同时,我国正进入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白明分析,美国认为,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将对美国现有利益带来挑战,但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在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同时,也会为美国带来更多机会,结果是双赢的。白明表示,中美谈判中方的底线在于决不放弃制造业向高端的转型。也有专家指出,我国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我国既有技术困难要克服,也面临着大量竞争对手,既要与他国竞争,又要与之合作。

对于即将迎来的谈判,中美各自握有不同筹码。白明指出,目前中国在关键技术上如芯片、航空、医疗器械等,仍较薄弱;而美国在飞机、大豆、汽车领域,对华依存度很高。不过,白明也表示,一次谈判并不会对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产生影响,但中国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大方向不变,未来还要着力补短板。

知识产权开启“强监管”

目前,中美已成为全球技术生产者,而在此前2个月的中美贸易摩擦中,知识产权也成为了中美争端的焦点。4月中旬,美国商务部称,美国企业被禁在未来七年内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销售元器件,更让中国的知识产权危机一度上升到新高度,人们也愈发看到中国在芯片、元器件等核心领域仍然相对弱势的现实。

根据联合声明,双方在磋商中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同意加强合作,中方承诺将修订《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茉楠认为,此次联合声明中,美方提出的保护知识产权、开放投资市场等一些结构性诉求,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是契合的,并不是美方要求我们这么做,而是我们需要通过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在商务部研究院区域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看来,联合声明中有关中美知识产权合作的提法其实反映出美方对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程度上仍存担忧,“近年来,大量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需要接受中国法律的监管,因此,美国希望中国能加速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强化相关政策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张建平表示。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授权1.1万件,总量跻身前五,同时,去年中国企业申请注册国际专利为 48882 项,升至全球第二位,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 100 万件,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身份已转变为技术提供者、知识产权权利人。因此,即便是中国本土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下了很大力气,包括将商标和专利划归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统一管理”,北京市汉卓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朱立新表示,与此同时,知识产权案件的侵权赔偿力度也逐年加强,不少法院会利用举证规则,突破现行法律规定上限,对侵权人判处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赔偿金额。

在朱立新看来,下一步相关部门可以在商标审查时间、成本方面继续推进优惠和便利。朱立新举例称,比如,目前我国商标注册费用已经由最高800-1000元降低到300元,未来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今后一段时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透露,我国将引入惩罚性赔偿措施,加大对各类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让侵权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的“快保护”,就是要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建设,实现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协调联动,提高保护的效果。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于新怡 实习记者 孙颖妮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8/0521/2424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