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其他保留首都演艺 歌剧《莫高窟》中西合璧亮相京城

歌剧《莫高窟》中西合璧亮相京城

  

由中国广播艺术团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莫高窟》将于8月30日登陆北京天桥剧场,用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来表现丝绸之路的神秘与魅力。在音乐上,歌剧《莫高窟》首次采用民族管弦乐伴奏形式,相较于西洋乐器,传统民族乐器更能原汁原味地讲述历史故事。与此同时,歌剧《莫高窟》还将意大利歌剧唱法和中国的民族唱法相结合,将传统戏曲“紧拉慢唱”的演唱形式,植入到歌剧丰富多彩的节奏与和声变化中,营造出有别于传统歌剧的观感。

历时五年创作

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歌剧《莫高窟》是中国广播艺术团首次尝试打造的歌剧作品,历时五年创作而成。

据悉,该剧以丝绸之路为背景、敦煌壁画为题材,讲述了在唐代天宝年间,发生在莫高窟画工“李工”和石窟供养人“翟蜜儿”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通过小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下的悲欢离合,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西域丝绸之路生活画卷。《莫高窟》填补了在中国歌剧艺术中对敦煌文化表现的空白,更为促进现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寻找文化共同感做出努力。

歌剧《莫高窟》中既包含了世界主流歌剧所应该包含的所有音乐形式,注重咏叹调,重唱和合唱音乐形式的戏剧化使用;又强调合理使用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戏剧音乐,这其中表现出的文化包容性,是歌剧《莫高窟》追求的目标。

歌剧《莫高窟》编剧王景彬曾表示,为创作《莫高窟》,在甘肃花了多年时间采风、学习,阅读历史文献,搜集整理了大量丝绸之路相关资料,结合实地体验,创作了歌剧《莫高窟》剧本。但排演时民族管弦乐如何与歌剧演唱之间天衣无缝地融合,也需要不断磨合。歌剧《莫高窟》在戏剧语言上花了很多功夫,因为只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才能将“莫高窟”、“丝绸之路”背后的涵意,将《莫高窟》开合的气势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小人物视角

歌剧艺术与电影等其他艺术门路有所不同,这样的演出形式更擅长于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从小人物身上真实反映1000多年前大唐时代的风采。歌剧《莫高窟》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宣扬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作品。

在从业者看来,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主要是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借用歌剧的表现形式,以本国的语言演唱、以民族素材为表现内容的作品数量逐渐增多,民族歌剧也逐步发展起来。

目前市场中以民族元素为体裁的歌剧,《白毛女》、《蔡文姬》等民族歌剧的上演已收获了较好的市场反响,但是以民族管弦乐为伴奏的歌剧演出却很少见,这不仅为歌剧音乐的创作和处理加大了考验,也为现场指挥的协调性增添了不少难度。

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冯巩曾公开表示,《莫高窟》是中国在民族歌剧发展之路上一次集中广泛力量的探索,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民族歌剧的成熟发展与对外推广也将推动民族管弦乐本身的发展,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原创歌剧事业中。

中国器乐渲染民族风

在艺术特色上,歌剧《莫高窟》采用民族管弦乐伴奏形式,原汁原味地讲述中华历史故事。演出现场的乐池里,平日歌剧中西洋管弦乐团保留的位置,在歌剧《莫高窟》中向琵琶胡琴等民族乐器敞开了大门。

歌剧《莫高窟》把壁画中出现的众多民族乐器融进中国戏曲“紧拉慢唱”的演唱形式,一幅幅静止的壁画被谱成流动的音乐画卷。为了让民族交响乐更加圆润有力,现场伴奏中还加入了长号、圆号这些西洋铜管,但是民族管弦乐队依然是伴奏的主体,不会像一些剧目仅演奏部分乐章,或只起到点缀作用。

王景彬强调,莫高窟壁画上所展现的乐器都是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很多追根溯源都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化演变和吸收之后,逐渐融合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文化。

除此之外,歌剧《莫高窟》同时运用了意大利歌剧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因此,主演阵容也分为两组,中国广播艺术团男高音歌唱家薛皓垠与女高音歌唱家高瑞璇将领衔美声组,摘得2017年金钟奖民族唱法第一名的男高音于海洋和中国广播艺术团女高音歌唱家岳璐则将出演民族版的男女主角。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王嘉敏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8/0809/2581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