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其他保留首都演艺 《抄写员巴特比》上演职场逻辑学

《抄写员巴特比》上演职场逻辑学

继上海首演之后,由经典小说改编的《抄写员巴特比》将首次登上北京的话剧舞台。据悉,为了将经典著作更好地呈现在北京观众面前,此次《抄写员巴特比》主创团队在剧情推进、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进行了重新编排,近距离诠释了老板与雇员间应当如何相处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

新视角阐述雇佣关系

19世纪末的美国华尔街上,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老板雇佣了一位名叫巴特比的年轻人为自己抄写文书。最初登场的巴特比少言少语、工作勤奋,律师老板对自己能找到这样一位靠谱的雇员暗暗得意。然而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巴特比与众不同的怪异。这间光线昏暗的律师事务所里,没有黑白对错,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和错位……

《抄写员巴特比》出品人、椎剧场创始人李芊澎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抄写员巴特比》在阐述表达以及背后的意义上与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精神追求虽然至上,但在职场中如何保持自我和个性,如何平衡与上级之间的关系,面对合理或是不合理的要求应该如何处理,《抄写员巴特比》可以给予一个新视角以及新的建议。

作为本剧的一个亮点,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着精彩演出的演员王传君,在话剧《抄写员巴特比》中扮演了一个内心复杂的律师,要时刻与一个倾向于说“不”的员工巴比特进行博弈。舞台上时间和空间交错,19世纪末,面临世纪交替的华尔街与20世纪30年代初,被誉为“东方华尔街”的上海交织存在,但亘古不变的是老板与员工间复杂多变的雇佣关系。

海外团队本土化编排

为了让国内观众体味到原汁原味的话剧经典,此次海外的创作团队特别对《抄写员巴特比》进行了改编。

对于整个的排练过程,导演Boris von Poser表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工作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如果在德国导演一部戏剧作品,那么这个工作与文字的关联度将会非常之大,但《抄写员巴特比》又是一部台词极多的戏剧作品,因此理解演员在说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刚开始被邀请的时候,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做到” 。Boris von Poser 如是说。

编排过程中,语言交流则成为摆在创作团队面前的第一道考验。在合作之前Boris von Poser通过与中国演员充分沟通,来打破障碍,而真正进入合作状态后,除了翻译以外,导演与演员之间还建立了一种非语言的默契,而这则是基于双方对于剧本的理解与共识之上。

重调架构适应北京观众

该剧在上海首演时,由于前期大部分排练过程都在德国慕尼黑完成,所以回到上海继续编排后导演加入了一些贴合上海本地的元素。“王传君在上海演出中,使用了部分上海方言,所以观众听起来非常的亲切,但这次,因为需要适合北京观众的语言习惯,所以在演出中将一句上海话都不会出现。”李芊澎如是说。

而面对此次即将登台的北京站演出,《抄写员巴特比》在整体的架构上也进行了一定调整。李芊澎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上海首演创排的过程当中被删除掉的一些重要部分将在此次展演的过程中重回现场。另外,为增进整体剧作的推进性以及风趣性,除王传君所饰演的律师外,另一不可或缺的角色“抄写员巴特比”的出场时间前移,同时在该人物刻画的丰满性上整体加强,一场关于职场逻辑学的探讨就此展开。

“未来《抄写员巴特比》在到达每一站城市后,都会进行剧目的相应调整,跟当地观众的语言习惯相适应”,李芊澎提到,“戏剧是一门整体艺术,视觉上《抄写员巴特比》是一部非常简约的话剧,但简约不等于贫穷,《抄写员巴特比》专注于让舞台设计、声效、灯光等所有部分形成一个整体,让观众将目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穆慕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8/1011/2690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