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其他保留首都演艺 《西望长安》诙谐回归

《西望长安》诙谐回归

C2019-03-01首都演艺周刊2版01s001

2月28日-3月10日,由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话剧《西望长安》将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精彩上演,该剧由人民艺术家老舍于1956年根据一则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虽历经半个多世纪,却依旧有着强烈的现代性。据了解,此次演出也是这部热辣犀利、幽默诙谐的五幕喜剧经典继多轮演出后,再度“回归”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部在首演之初便受到多方关注的话剧,再次呈现在舞台之上不光将深刻的教育意义重现舞台,更是将以诙谐幽默的编排让观众目不转睛。

C2019-03-01首都演艺周刊2版01s002

遵循原著

提及国内文学巨匠老舍的代表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总是首先被读者所推崇,而1956年,老舍根据一则真实事例改编而成的话剧剧本《西望长安》却鲜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此次演出的《西望长安》正是根据该剧本改编,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冒充军人的骗子栗晚成编造荣誉史骗取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最后又被群众识破的故事。该剧取“西望长安”一名,则是引自李白旧诗中的经典一句——西望长安不见家。“家”字与“佳”字同音,故后来“西望长安”四字多为知识分子用做表示某事不好、不佳的意思。而栗晚成一案最终在西安破获,这座古称“长安”的城市也继而被老舍用做剧本名称,尽显讽刺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话剧中不光是主角栗晚成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生动地展现了骗子的狡诈与贪婪。除“栗晚成”外,其他演员在演出中也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在书中才能看到的经典形象,例如:栗晚成的妻子达玉琴,刻画了一个与骗子同流合污的妇人形象;与栗晚成相对的公安警察唐石青一角,严肃缜密却又难免刻板,具有强烈的人物性格。

笑说人生

作为一名擅长描绘市井生活、反映矛盾间关系的人民作家,老舍以生动的笔触、群像化的人物、幽默逗趣的语言,将《西望长安》塑造成一部具有警示和启迪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品,此轮演出也正式延续了原著中的“幽默精神”,试图让观众在剧场声声回荡的笑声中思考老舍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为增强演出效果,在演员阵容方面特别邀请到著名相声演员苗阜“跨界”出演主人公“栗晚成”一角。苗阜将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力和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为观众塑造出一个好气又好笑的“骗子英雄”,再现老舍作品中“接地气”的语言魅力。

而对于笑声背后的意义,《西望长安》导演原瑾泓表示:“本剧讲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故事。离今天的生活看似很遥远,但其实又很近。今天来排演这部戏,不管是至于国家高度还是个人生活,以及中国戏剧依然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人们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超越了一切,英雄和激情都渐渐远去,曾有的崇高理想和信仰被世俗生活中庸常的欲望和卑微的生活需求所消解,人们更关心自我利益。但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欲望的时代里,更是需要冷静,需要看清脚下的路。”

展示人性

也正是在原瑾泓反复研读剧本的情况下,对该剧主旨作出了深刻解读:“‘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处理新社会的事情’是老舍先生在剧中给出的主题。但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还有人性的根本欲望导致了‘栗晚成’和那些盲从盲信的群众的存在。因为在欲望的驱使下,人往往会按照欲望构想一些事、一些人的存在,就好像剧中许多人都深信不疑‘栗晚成’是英雄、是榜样,给了他乘虚而入的机会。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部戏的主题是人的欲望,所有的排演基础要首先立足在人与人性之上。”

虽然鲜少为大众所提及,但话剧《西望长安》自剧本诞生以来,依旧有两版值得纪念的舞台呈现:1956年,该剧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首演,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村、金山、吴雪等,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这部刚面世不久的作品。2007年,中国话剧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该剧被再度搬上舞台,由娄乃鸣导演、葛优主演,全剧则以解构、颠覆的后现代手法刻画了一位“活在当下的栗晚成”。

除此之外,该剧另一大看点则在于道具与舞美的精巧设计。在原作中,栗晚成为掩饰自己虚构的“英雄形象”,常将一只神秘箱子带在身边,盒中装着他所有骗人的道具。在此次改编的话剧中,正是这只“潘多拉的魔盒”给予导演原瑾泓以创作灵感。剧中,大小不一的多个盒子取代了大体积的桌椅床凳,每个转场空隙,这些“盒子”则会再度被拼接成新的道具,就像栗晚成本人,灯光一亮又是一副“崭新面孔”。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穆慕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9/0228/288224.shtml